张乐平故居门外(图片来源:东方卫视)
张乐平的子女捐赠其遗物(图片来源:文汇报)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王鹤瑾)近日,“三毛之父”张乐平的子女将其生前使用或收藏的285件珍贵遗物捐赠给徐汇区湖南街道。据悉,位于五原路288弄3号的张乐平故居将于今年年底向公众开放,故居2楼的工作室仍保留着他在世时的样子。当年,“三毛流浪记”就诞生在这个房间里。
最早的“三毛”不是苦孩子
三毛,一个身世凄凉,受尽欺辱,流浪街头,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漫画形象,是张乐平于1935年开始创作的,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的记忆中,张乐平的“三毛系列”包括其在1946年创作的《三毛从军记》、《三毛外传》,以及在1947年创作的《三毛流浪记》等。如果说,《三毛从军记》中的三毛是个头脑机智灵活、爱耍小聪明的小英雄的话,那么《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就是不幸、苦难和顽强、善良、乐观的化身。
据了解,最早的三毛不是苦孩子,而是生活在弄堂的小孩,还拥有一双充满正义感的父母。张乐平之子张慰军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一开始,三毛并无多少讽刺意味,只是用来描绘一些令人发笑的生活琐事。1947年,一个冬天的早晨,张乐平亲眼目睹了3个10岁左右的孩子冻死在弄堂口,身上只披着一条破麻袋,如此悲凉的情景激发了他创作《三毛流浪记》的想法,讲述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此后,改经典形象陪伴了几代人成长。
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深入人心(来源:深圳商报)
为“三毛”与流浪儿交朋友
据悉,张乐平为了创作好《三毛流浪记》,曾特意到流浪儿集中的地方,去和流浪儿交朋友,可是,当他坐在他们中间,与他们搭话时,却没人理会他,有的甚至还对他翻白眼,结果,张乐平只好扫兴而归,一路上,他反复琢磨着流浪儿不理会他的的原因。后来,他忽然明白,问题应该是出在衣着上:流浪儿都衣衫褴褛,而他却穿了一身西装,尽管是旧西装,可在流浪儿眼里,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
张乐平为了拆掉流浪儿的心理防线,特意换上旧衣服,还买了大饼油条,再次去到那个地方,把大饼分给他们吃。如此一来,流浪儿自然而然开始与张乐平亲近起来,渐渐成为了朋友,向他诉说各自的苦难生活和辛酸遭遇。张乐平从听了很多事情,丰富了他创作的想象力,让“三毛”广受读者喜爱。
张乐平之子张慰军手持海外版三毛系列漫画(来源:深圳商报)
“三毛”将由好莱坞拍成电影
“三毛”现在不仅有公仔问世,还有法文版、英文版、韩文版、越南文、德文版等多个国家文字版本的三毛系列漫画陆续出版,“三毛”形象正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张慰军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三毛”给海外读者的印象与国人是不同的:国内人觉得三毛是个苦孩子,但欧美人却觉得,孩子在成长期吃苦是磨炼,“三毛”的故事反映的是一段中国历史,而且具有上海地方特色。
此外,海外同行肯定了“三毛”造型的艺术价值,认同其故事拥有全球市场,张慰军也曾透露,当比利时漫画博物馆馆长看到“三毛”形象后,觉得其艺术价值很高,还收藏了若干“三毛”作品的出版物。
2014年上半年,张慰军在参加“张乐平三毛巨献——国际影视作品合作签约仪式”时曾表示,“三毛”将由好莱坞拍摄成电影,预计2016年后在全球上映,目前正在筹备中。
作家三毛的笔名源于“三毛”
除了漫画“三毛”,相信大家对作家三毛亦是耳熟能详,这两位“三毛”之间又有何渊源呢?
作家三毛曾坦言,在自己三岁的时候,看了今生的第一本书,就是张乐平先生的漫画集《三毛流浪记》,那本书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等到自己长大了,也开始写书了,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对张乐平先生所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三毛曾说,在自己的生命中,是张乐平先生的书,使得自己今生今世成了一个爱看小人物故事的人,她永远感谢张乐平先生给了自己一个丰富的童年。此外,三毛还认张乐平为“爸爸”:“爸爸是‘三毛之父’,我是三毛,三毛不认‘三毛’的爸爸,认谁做爸爸呀?”
(本文综合:东方卫视、文汇报、新民晚报、深圳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