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羊年春节长假的结束,红红火火的传统庙会逐渐接近尾声。人们乐享新年喜庆氛围的同时,一些不和谐因素也频频闪现:尽管羊年庙会在安保、文化演出内容等方面均有不小进步,但乱丢垃圾、攀爬古迹等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这些现象使得“传统庙会如何发展”的议题再度成为瞩目焦点。
传统中生新变:“非遗”表演登台 推室内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传统集市贸易形式之一,逐渐成为春节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庙会在具体内容上略有不同,北京庙会尤为繁盛。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羊年春节最聚人气的是年味儿十足的各大庙会,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市各大公园前列,其中规模最大的地坛庙会共接待游客97.8万人次。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庙会接待游客数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人们对年俗文化的探寻与回归,一方面或许也与其逐年融入现代特色有关,如群众艺术团的展演增加等等。这在丰富春节文化庙会的内容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对“非遗”的展示成为羊年庙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地坛庙会除保留皇城风范的祭地仪式表演外,还特意引进陕西的秦腔、安徽的黄梅戏、台湾的少数民族风情表演,以及河北舞狮、山西威风锣鼓、朝鲜族歌舞等六档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
庙会的举办方式以及内容也悄然发生变化,贴近时代的文化活动逐渐增加。2015年,除了传统的皇家庙会、民俗庙会外,还增添了景泰蓝艺术庙会等形式。如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的组织下,北京市海淀区便由海淀区文化馆、海淀区图书馆和海淀区博物馆将三家联动举办室内庙会。海淀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告诉中新网记者,娱乐区会有音乐、舞蹈类、经典游戏、化妆舞会、电影放映,展示区则设置人像漫画、沙画表演等内容。
进步中仍有遗憾:文物古迹遭攀爬 商业味道重
在文化内容愈加丰富的同时,庙会的安保、文明引导等各项措施也日趋完善,之前便有环卫保洁工人向《北京晨报》称赞,庙会乱扔垃圾的游客在减少,庙会环境干净整洁。不过,令人反感的不文明行为依旧屡禁不止,践踏草坪,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
就在春节长假结束前后,多家媒体公布一组图片,图注显示,2月23日的北京地坛庙会有游客和工作人员爬到墙上观看演出,文物古迹遭攀爬踩踏。而在现场,烤串的竹签子,面茶、油茶等饮品所使用的一次性餐具、餐巾纸等垃圾散落一地,尽管庙会上每隔五六米就安置了塑料垃圾桶,可一些游客却视而不见。
同样的场景也在天津庙会上演。据今晚网消息,或许是出于就餐方便的考虑,不少游客会顺手将竹签、餐盒、纸巾扔进花坛,“长方形的花坛中,沿着花坛边扔着一溜垃圾。”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庙会与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人们心目中的庙会味道也开始发生变化,各地庙会屡被诟病商业化痕迹严重:商贩动辄花费十万乃至二十万竞标摊位、为博眼球部分演出低俗化等。姜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最喜欢去的是龙潭庙会,喜欢那里的传统小吃、踩高跷表演等活动,不过近年来却不甚光顾,原因就在于“缺乏儿时的感觉”。
“年年如此,都不用心做。商业味道倒是越来越重了。”姜女士说道。
媒体声音:多换位思考可把庙会办得更亲民
“三步一摊,五步一铺,庙会没了文化味,变身成小吃街和集市。” 诚如姜女士所说,近年来不少网友“吐槽”庙会,“去了后悔,到处都挤”,少了庙市上接地气的“小面人”,多的是越来越重的“钱味儿”。
早在蛇年春节期间,便有不少媒体刊发评论稿,对庙会的商业味浓传统味儿淡、烤串味浓文化味淡等特点提出质疑,认为各大庙会陷入同质化怪圈,绝活绝艺等反而成为凤毛麟角的“配角”。对此,北京市民邵先生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现在社会节奏加快,生活条件便利,老百姓逛庙会并非希望像平常逛街一般,而是更多的想在庙会中感受传统习俗,重温渐趋陌生的传统技艺。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现在庙会遭遇种种吐槽的症结在于市场经济影响,如要庙会既有年味又不失文化特色,地方政府可多予以支持,为庙会传统文化展示提供良好空间。
《法制晚报》则刊载文章指出,庙会可以成为一个传承记忆与文化的载体,当地道的豆汁儿等取代烤串儿,真正成为庙会小吃的主角儿,庙会所带来的年味儿才能更纯正、更浓郁。
“羊年庙会在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显然,只要主办方不一味地钻钱儿,多花点心思、多一点换位思考,就可以把庙会办得更好、更亲民。”该文章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