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洛阳铲"的前世今生:往昔盗墓工具 如今考古利器

2016年08月06日09:2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网红“洛阳铲洛阳铲””的前世今生

手工艺人制作洛阳铲。(图据大河报)

洛阳铲就是用来辨别土质,从而判断泥土下是否有货的工具。

洛阳铲已经有“改邪归正”的用武之地了

人像复原技术。

“十墓九空”的洛阳正在打造一座洛阳铲博物馆

洛阳铲神奇吗?当然——一把铲下去,古墓位置分分钟搞定从“恶名”远播到改邪归正——过去是盗墓工具,如今成了考古利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民警在执勤期间,路遇一辆面包车,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面包车。盘查时,民警下意识上下打量了下车内的物品,有撬棍,有铁锹,也都是些寻常农家的工具。他再细细一瞧,有几根怪模样的东西,像是铲子,但铲斗很窄,只有几厘米宽,呈“U”字半圆形。 旁人若是看到,也就一晃而过,可这位民警却一眼就认出来了,那是一把“洛阳铲”!近些年,盗墓小说的风靡,让堪称“摸金校尉”必备神器的“洛阳铲”出镜率蹭蹭往上涨。而这位民警也正是凭借这把洛阳铲,牵出了一整个盗墓集团。

《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疯狂被拍摄成影视剧,最新一部电影这周又新鲜上映,再度掀起一股“盗墓热”。而作为“网红”的洛阳铲,到底是个什么样神奇的物件,它最早打哪儿来?又怎样摆脱曾经的“恶名”,变成考古的利器?

洛阳铲的起源 有两种传说

说起盗墓,没有人不知道洛阳铲。

这是盗墓小说界普遍广泛出现的工具,简单,实用。《盗墓笔记》里,三叔拿着地图找到了一处。只见他用手捻了捻土,拍拍地面说:“埋得太深了,估计得下铲子。”这里所说的铲子,便是盗墓神器“洛阳铲”。在各式各样的盗墓作品中,盗墓贼除了可以看风水寻宝藏,判断藏宝地的具体位置,很多就靠“洛阳铲”。一把铲下去,古墓位置分分钟搞定。

洛阳铲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宝船所到之地将所带物品馈赠于当地人,其中就有当时出土的一些文物,而这些文物在国外备受青睐,后来我国士大夫阶级亦是将赏弄古玩视为其志向高雅的一个标准。这样渐渐也有了市场。有了这些重要的市场,民间就盗墓成风,而洛阳则成为众目睽睽之下的“宝地”,外来人以及当地人开始疯狂的盗挖洛阳北邙山上个古墓,在盗墓的过程中,出现一种略带凹形的铁铲进行勘探,这就是洛阳铲的雏形。

另一种说法,据传为洛阳附近农村的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李鸭子平日里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经常想的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

看似简单却需 20多道工序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这把看似简单的铲头,即便是非常熟练的匠人,打制出来的废品率也很高。

关于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

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而一把好的洛阳铲要求刃口锋利硬度高,即便铲中石块等物体也不卷刃缺口。铲身要具有一定的韧性,这样才不容易折断。好的洛阳铲插入土内吃土锐利,拔出后褪土快捷。并且能够打穿并提取断砖厚瓦。

使用洛阳铲也有讲究。身体站直,两腿叉开,双手握杆,置于胸前,铲头着地,位于二足尖间,用力向下垂直打探。开口到底,不断将铲头旋转,四面交替下打,保持孔的圆柱形。否则探不下去,拔不上来,将铲卡在孔中。打的孔要正要直。正是不弯,直是不歪。打垂直孔也并不十分容易。测验探孔的正直弯曲,可以拿电筒之类,借助光线,垂直从孔口往下照,光线射到孔底,则孔是直的。如果光线射到孔壁下不去了,则孔是弯的,必须修整工具后再打。打弯孔很费劲,双手拔杆时也可以将肩头顶靠接杆借力上拔。

往昔盗墓工具 如今考古利器

说白了,洛阳铲就是用来辨别土质,从而判断泥土下是否有货的工具。

相传,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盗墓者用的就是洛阳铲这种工具。“洛阳铲”也由此而“恶名”远播。不过,现在的洛阳铲已经有“改邪归正”的用武之地了,它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洛阳铲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学校选址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利用洛阳铲对基坑开挖进行质量检验。用考古工作者的话来说,如今学会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已是他们的基本功。

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洛阳铲的外形也出现了某些优化。比如将长木柄换成了螺栓固定钢管,比如升级为电动版本,类似U型电钻,方便建筑勘探。

据了解,洛阳有人正在打造一座洛阳铲博物馆,该馆共分为4个展厅,分别是洛阳铲雏形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以及文创时期,通过实物展示与图文介绍的方式,全面展示洛阳铲发展的“前世今生”。根据探访过这间博物馆的记者描述,馆内陈列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同形状、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洛阳铲。其中,有一部分洛阳铲,曾参与过重要的考古发现,西安秦始皇陵、二里头遗址等考古发掘中用过的洛阳铲都有收藏。而有些铲子甚至是该馆负责人专程到考古现场跟考古人员“置换”的。

同步报道

古人墓穴真的机关重重?

大都是作家“脑洞大开”

在盗墓小说里,古人的墓穴可谓机关重重,飞弩暗器乱飞,一进入便有万箭齐 发 或 者 石 人 挡路。相关考古专业解释,古人也不希望死后墓室被盗,他们采取的方法大多是深埋墓室或者在墓室外加用巨石或积沙。积沙墓就是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满细沙。盗墓贼想要进入墓室,便须把沙掏空。然而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流沙即刻补充过来,循环不绝。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2000多年来盗墓贼多次盗掘仍留下大量文物,便在于积 沙 起 的 防 盗 作用。墓室深埋也是防盗的一种手段。商周和汉代的土坑墓,有的深达10几米。盗墓贼想要盗取,便不得不权衡塌方的危险。

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关于清朝皇帝的墓被盗的过程,但由于某种原因主墓室没有被盗,后来中国考古专家再次进入主墓室,并成功打开由水银液压控制的门,而这已经是古墓里比较先进的一种机关了。纪录片里还重点说到,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古墓里有没有机关暗器之类的东西,答案是“有的”,但我国的考古史上还没有发现过,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墓是没有的,有的也已经因为年代长而失效了。国外的机关不过就是在墓内放有毒药之类的东西,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至今没有碰到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千奇百怪的古墓暗器。古墓中的机关倒是有的,当然这些机关都是为了当时的某种需要而弄的,就像上面所说的水银液压门,当工匠们安葬好主人后出墓室时,这个门必须要让他们出去,而且在他们出去后别人进不来,所以就在门后挖了一个坑,里面盛满水银,再在水银中放一块顶门石,当关门时石门会把水银中的石头压下去,当石门关上后那块石头因为水银浮上来,把门顶住,当然实际构造还会复杂一些。连天下霸唱也坦言,小说中的盗墓手法都是他根据易经、五行等传统学说的相关知识虚构出来的。

普/及/一/下

洛阳铲不是“唯一”

现代考古利器多

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工作借助的工具多是一把凿子、一把铁铲、一把刷子……现在告诉你,考古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如今的现代高科技手段为考古工作安上了“千里眼”。GIS技术、遥感探测技术、地磁探测法、三维扫描等新技术在我国田野考古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通过GIS人们可以将考古遗址的位置和范围通过空间数据(如一系列点的坐标)设定,考古遗址内的遗迹、现象乃至每一件器物,都可以用准确的空间数据来表明位置。

这有助于考古学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遗址中各种遗迹和器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模拟和重建当时的某些历史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方便地进行多重空间分析。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是遥感科学、地学与考古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一般是指从空间飞行器上装备的光学、电子、微波等传感器对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资源状况、环境变化及人文景观等因素进行探测。而航空摄影是以上诸种遥感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测量,航空摄影勘察和卫片、航片分析等。其中以航空摄影勘察,航片、卫片考古学分析为主,文献研究、考古调查发掘及地球物理勘探为辅。

最有趣的当数人像复原技术了。通过墓主人的尸骨就能复原他生前的模样。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朝长沙国丞相夫人,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其尸体,复原出辛追夫人昔日的模样;还有依照清代香妃头骨,复原出来的人像;据说曹操像也已经复原出来。

此外,在三维动画普及的过程中,也已经运用到了考古技术中,可以通过前期扫描直接呈现出整个考古现场的状态,并且是立体的、纵深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年太山出土的金棺,因为在金棺的外面绑着一根丝带,这根千年丝带能保存下来本身就是“奇迹”,考古工作者不想破坏它的原貌知道里面的情况,就利用了扫描透视技术,这也是科技应用的一种体现。

很多国内知名的考古项目,也都使用了高科技,比如河南安阳的曹操墓,引进了多项考古新技术,如聘请南京大学对地下遗迹进行遥感测试、在墓葬的遗迹全部暴露出来后进行飞机航拍、数码技术在曹操高陵考古发掘中的应用、网筛和出土文物的密封保存、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GPS周围地形图的精确测绘、墓室的三维动画制作、墓室结构的激光扫描和重建等等,可谓是高科技汇聚的一次成果展示。

据了解,近年来,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中心对散落海外的天龙山石窟佛造像逐一进行了三维扫描,用这样一种技术,来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模型,并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整合处理,根据现有数据进行配比,试图呈现造像本来的面目。

当然,电脑上的呈现只是数字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为数字博物馆做铺垫,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可以对接到3D打印机上,直接打印出佛造像,复原出一个与“本尊”一模一样的佛造像来。是不是很神奇?这些复制品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巡回展出,再现天龙山石窟的全貌,到那时似乎是一场穿越之旅。

同时,也通过科技的力量,让人触摸到历史,从而感知历史的魅力。

日前,还有一项技术运用于文物考古工作中,那就是对五台山的佛光寺进行了数字化勘察统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为主的数字化记录,得知该寺庙东大殿修缮活动共17次,平均每隔68年对东大殿或其陈设进行一次重修,约每200年进行一次较大的修缮工程,各种修缮痕迹的存在,也对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了借鉴意义。本组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

伍翩翩

(责编:陈苑、李岩)

推荐阅读

广西花山岩画、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请文化遗产、湖北神农架申遗自然遗产,分别成功入选。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
广西花山岩画、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请文化遗产、湖北神农架申遗自然遗产,分别成功入选。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