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创作40万字长篇小说《湘江之战》 自己却被遗忘

2016年08月23日08:1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留下《湘江之战》,他却被遗忘

   黎汝清生前照片。

  ▲《湘江之战》封面。

  “《湘江之战》是历史长篇小说,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了在王明错误路线下,中央红军撤退苏区进行长征,造成‘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的恶果。” ——《湘江之战》作者黎汝清

  黎汝清去年2月25日去世,享年88岁。很多人听说这个消息竟是半年以后了,他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一点儿声息。他留下了《湘江之战》等经典文学作品,带走的却是珍贵的文学创作故事,人们更愕然发现如今红红火火的非虚构写作,黎汝清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展开。

  一本杂志

  追时尚,为《湘江之战》发专号

  《湘江之战》首任编辑马成翼今年64岁,他有个牛皮纸袋,里面珍藏着《湘江之战》的相关资料,当他小心地拿出《长河》杂志1989年3月刊时,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感扑面而来。这期杂志是《湘江之战》的专号,翻开来,杂志封面的黑白版画《湘江之战》画风刚健,其上方是黎汝清的黑白照片,他穿了一件浅色风衣,戴着眼镜,揣着兜儿,眺望远方,文气中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和坚毅。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杂志为作家出专号还属罕见。马成翼说,这在当年是个时尚,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昆仑》杂志首发作家专号,以吸引著名作家投稿,而《长河》登《湘江之战》实属追赶潮流。

  《长河》由解放军出版社推出,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马成翼和他的三位同事,不仅每年要出30本文学类图书,还要耕耘这本杂志。他回忆,从发现《湘江之战》书稿,到其首次公开发表,总共算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

  1988年5月19日,马成翼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组稿,他是冲着军旅作家朱苏进去的。但在和朱苏进同在一个创作室的作家黎汝清闲聊时,黎汝清提及正创作一部小说《湘江之战》,还表示欲将中共历史上的三大悲剧都写出来。当时黎汝清已出版了影响巨大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也有了雏形,接下来他还想写西路军蒙难。马成翼曾为《皖南事变》所震撼,当他耳闻“湘江之战”这几个字时,再也坐不住了,脱口而出:“书稿给我们吧!”而黎汝清说,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五家出版社都想要书稿,排到解放军出版社已是第六家了。但他还是答应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谈《皖南事变》电影剧本改编时,再见面详谈。

  5月28日,黎汝清来到解放军出版社,和大家谈起了他的创作计划,“写起来比《皖南事变》还要有风险,主要是写中共高层,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林彪等人。”他坦言自己起先很担心,但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的胡石言鼓励他大胆写。

  黎汝清最终选择了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秋天就正式签订了出版合同。此后,《湘江之战》继在《长河》杂志首刊后,又于1989年8月推出图书。

  一纸说明

  对“悲剧”有意见,这是误解

  在那个牛皮纸袋里,马成翼还抽出一个复印件——“关于《湘江之战》的说明”,字迹清秀、儒雅,这正是黎汝清的手笔。

  《湘江之战》面世后,很快有人对书中所指“湘江之战是中共历史上的一大悲剧”有意见。在这份说明中,黎汝清写到,有人对“悲剧”二字有意见,这是一种误解。这里所说的悲剧,是指王明左倾路线造成的悲剧,湘江之战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还不能称为悲剧吗?说明还提到,小说中写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和生活中的不修边幅,如吃辣子、捉虱子等,这只能使他的形象丰满,并不损害他的伟大。黎汝清还明确表态,“没有争议的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作品,文艺作品需要写矛盾冲突,不能再回到造神、画鬼的老路上去。”

  黎汝清曾在与编者的对话中说,过去写领袖人物,总是跪着写、仰着写,望之弥高。而《湘江之战》写领袖人物有了不同的视角,“他们既是伟大的,同时又是带着各种历史局限和性格缺陷的大功大是、大过大非的人物。”而黎汝清之所以这样处理,正如其所说:“作家真正的上帝是自己的艺术良心”。

  小说里面的时间点结束于1978年10月,地下党员万世送经历过“文革”的九死一生之后,送别老战友何文干,重返起义旧地宁都……马成翼回忆,当年他拿到书稿时心情特别沉重,8万红军开始长征,湘江一役后仅剩3万余人,“一个连一会儿就没有了。”他感到震撼的是,黎汝清从历史角度、从指挥上的失误、从党内存在的矛盾和斗争,从人的思维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深入揭示了湘江之战为什么失败。而且,这部作品的结构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时空交错、前延后伸,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喜好,为纪实小说写作带来了新鲜感。

  但《湘江之战》还是来来回回修改了三次,尤其在人物基调上,马成翼提出了一些意见,“既要还原当年的历史情境,也要考虑到其现在的影响。”他认为,在湘江之战时,毛泽东还不是党内负责人,但也应该更明朗、更实在一些,要突出毛泽东的隐忍不发和雄才大略。而林彪当时已初露锋芒,要把他还原到历史环境中,也要更生动形象一些。马成翼还提到,不能把敌人写成软蛋,把红军写得太勇猛,否则红军也不可能失败。

  为了修改书稿,黎汝清住进了解放军出版社招待所,房间在半地下。那一个月,没人知道他度过了怎样的一段日子,只知道他没日没夜地埋头写呀写,哪儿也不去。“从不追求吃、也不抽烟喝酒,一直跟我们一起吃食堂。”马成翼说,他真是特别好的一个人,一个真正的山东汉子。

  多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学博士付如初读完《湘江之战》时,甚至惊呼黎汝清为“被遗忘的大师”,“我们之前接受的有关长征的教育,都是说面对追兵,一直在进行战略转移,一直在与敌人作斗争,在与恶劣自然作斗争,与各路地方军阀作斗争,但从来没有了解党内路线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

  一双瘦手

  如何写就全书,家人也不清楚

  在付如初的博客里,有一张黎汝清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战争悲剧系列三部曲”(《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碧血黄沙》)出版合同时的照片。和1989年杂志上那张照片相比,他老了不少,头发白了,瘦了许多,他扭身坐在藤椅上,在合同上正签着自己的名字,看不清他的脸,但他的开心却通过一双瘦削的手传达了出来。

  这份出版合同于2011年签订,彼时黎汝清已患有老年痴呆症,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付如初说:“我见老人家时,他特别高兴,一直在笑。”而黎汝清的夫人邓德云说,“战争悲剧三部曲”一直由某家出版社在出,但丈夫多年来从未收到过稿费。“他说我是党的人,我是南京军区政治部的人,所有的创作成绩都属于党、属于组织,我有工资,稿费愿意给我,我很高兴,如果不给我,也没什么可争可抢的。”

  靠那双瘦削的手,黎汝清完成了千万字,其中包括17部长篇小说。但这双手是到底如何写成40万字的《湘江之战》的,就连他的家人和昔日的晚辈同事都说不清楚。邓德云说,“他常常是在外面采访七八个月,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写,关于他写书的事,我们谈得很少。”

  黎汝清如何搜集和利用史料,我们当然无法听他亲口讲述,但邓德云讲述的细节,或许能提供一个答案。黎汝清1987年推出《皖南事变》一书后,因书中涉及了项英和叶挺的矛盾,第一次将党的高级领导之间性格不合,无法搭班子工作呈现了出来。叶挺和项英的老部下很气愤,不停地给有关部门写信告状,用邓德云的话说,“生吞活剥黎汝清的心都有了”。但黎汝清没被吓倒,他拿着自己多年搜集的党史档案材料和相关史料,把一书包资料背到了上海,和对方展开史料对质,面对他扎实的史料,责难他的人只得偃旗息鼓。

  “文学史往往会忽略这样的作家。”付如初甚至为此感到悲愤。她说,中国最著名的两部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和陈思和的文学史,对黎汝清的记录文字屈指可数,尤其是对于真正奠定他文学地位的“战争悲剧三部曲”,几乎没有阐述。

  在付如初看来,黎汝清的“战争悲剧三部曲”至今都是党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多年之后,部队作家王树增和金一南的党史和军史的“非虚构”写作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作为先行者,早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了。

  “活着没有意思了,再也不能写作了。”邓德云一直忘不掉黎汝清去世前说的这句话。

  人物小传

  亲历战争,深知战争的苦难

  黎汝清1928年2月10日生于山东博兴。他只读过四年小学、半年私塾和三个月中学。他曾经讲过,他的父亲是个木匠,手非常巧,而他的手不灵巧,但从小喜欢写东西,因为他的字写得不错,经常给村里人写对联,后来还凭借一篇作文考上了山东淄博的耀南中学。

  马成翼透露黎汝清17岁入伍,参加过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还到过老山前线。“他是战争的亲历者,深知战争带来的苦难。”正因为经历过战争,也让他在挑战敏感题材时,有着超人的勇气和魄力。黎汝清的一位老部下说了这样的细节,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黎汝清作为作家采风团成员来到了老山前线。回到云南昆明时,很多同行人还惊魂未定,而他说要找个图书馆或者电影院放松一下,他果真淡定地看了一场电影。他的老部下感叹,将战争和生活实现无缝对接,也只有黎汝清能做到。

  1966年黎汝清发表根据洞头女子民兵连的英雄事迹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小说被改编成各种剧种,尤其是1975年被改编为电影《海霞》,更是家喻户晓。此后,他突然转型,1987年出版了震惊文坛的《皖南事变》。之后,更是顶着巨大的争议和压力,相继出版了关注我党我军历史上重大挫折的《湘江之战》和《碧血黄沙》。(本报记者 路艳霞)

(责编:陈灿、陈苑)

推荐阅读

广西花山岩画、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请文化遗产、湖北神农架申遗自然遗产,分别成功入选。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
广西花山岩画、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请文化遗产、湖北神农架申遗自然遗产,分别成功入选。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