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见证人·第二十期|樊锦诗: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2】
“能为敦煌莫高窟服务是我的幸运”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您的努力下,敦煌莫高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重视,您认为该如何使之真正地“活起来”?
樊锦诗:其一,要做好保护工作,“永久保存,永续利用”。莫高窟至今已经1600多年了,对它的保护要慎之又慎。我们在弄清楚壁画塑像的制作材料的基础上,又要知道产生病害的原因机理,最后才能决定改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保护它——就像给人看病一样,要了解病人的体质、发病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此外,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将每个洞窟的档案建立起来,经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档案,我们可以知道保护工作到底有没有做好、洞窟的病害是不是在加重,还可为敦煌艺术的研究和弘扬提供助力。
然后,我们要做好对外宣传。无论是保护、研究还是弘扬,都是我们敦煌研究院的责任。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数字档案功不可没,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大家在手机上就能欣赏到敦煌之美。“数字敦煌”网站上线了30个精品洞窟,全球的网友都能够线上观赏。此外,利用数字技术,我们能将敦煌的艺术精品带到大家面前,我们的展览已经遍及国内20余省,也走出国门去到了20多个国家。
敦煌莫高窟二三一窟南壁法华经变图局部
记者:发展旅游业也是弘扬敦煌艺术的一个好方式。近年来“敦煌热”持续升温,游客的遽增无疑为洞窟的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您认为该如何平衡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两个方面?
樊锦诗:对洞窟的保护、研究是我们的任务,对洞窟艺术的弘扬也是我们的任务。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让洞窟遭到破坏,也不能为了保护洞窟而拒绝游客。为了增强游客的体验,改变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方式,我们利用数字档案,推出了两部时长各约20分钟的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让游客对莫高窟有初步的了解;我们还兴建了配套的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并培养好讲解员。通过这些方式,能让游客不但能看好洞窟,更能看懂洞窟。
我们既对文物负责,也对游客负责。在参观洞窟的路线、洞窟开放的条件以及讲解员的工作职责等方面,我们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许多游客对我们说,他们参观过很多文化遗产所在地,而敦煌确实让他们耳目一新。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敦煌研究院在对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上,确实是大踏步地在前进。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参观洞窟的模式,既保护好了洞窟,又服务好了游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我们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向全世界推广。
记者:从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再到您,几代莫高人的心血使得今天的石窟美景得以展现,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自信使国人倍感自豪。您如何看待文化遗产和文化自信的关系?
樊锦诗:与世界其他的古文明不同,我们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我们之所以有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这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文化遗产就是最大的实证,是古代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如果没有实证,光靠嘴上说说不可能产生文化自信。正是有了文化遗产,说明我们有着了不起的历史、有着了不起的文明。
敦煌有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无论国籍、无论肤色、无论宗教信仰,他们来了之后,都会觉得敦煌太伟大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会感到很自豪,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研究院许多同事在心情不好时都会去洞窟看看,看到这些美丽的壁画、雕塑,就会马上振奋起来。为什么说敦煌博大精深?是因为每次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如中国有许多古建筑没能留存下来,但在敦煌的壁画中仍能看到它们当年的模样。守护敦煌,也就是守护我们祖先杰出的智慧和创造。
樊锦诗题写寄语:敦煌艺术,美不胜收
记者:您在敦煌已经工作了55年,有没有觉得特别辛苦的时候?假如给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您会继续坚守敦煌吗?
樊锦诗:辛苦是必然的。要做好一件事,这件事要在社会上立得住——怎样才算立住了?你做的事被社会承认了,你的研究成果被大家接受了,这才是立住了。不经过挫折、失败,不经过反复地尝试与探索,是不可能将事情做好的,而这一过程,必然是辛苦的。
既然辛苦又为什么坚持?因为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期间的探索更能让人感到乐趣无穷,而探索出了成果,也会为此高兴。所以,我愿意品尝这份“辛苦”,更愿意留在敦煌。回望我这一辈子,我觉得非常值得——敦煌莫高窟是那么了不起的文化遗产,能为它服务是我的幸运。如果再让我选择,我也会选择坚守敦煌。
延伸阅读: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文化大家讲述亲历”往期回顾:
第一期|98岁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红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儿童
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改革开放四十年,奋斗着,幸福着
第五期|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万语千言四十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