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的生活好了,餃子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了。想吃了,可以隨時包,也可以在超市買幾袋速凍餃子。1月14日,一嘮起老沈陽過年吃餃子的習俗,著名民俗學、文史學家劉振操講了不少有趣的事。他說:“我們今天吃的速凍餃子,就起源於老沈陽的年俗──凍餃子。”
餃子過年不可少
劉振操介紹說,在清初,餃子絕對是沈陽人不可缺少的過年食品。就是家裡再困難,過年也要包餃子。這是因為,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小東西包到餡裡,以寄托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寓意吃到如意、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早生貴子。
明末清初時期沈陽的家庭,一進入臘月就要准備過年的食物了,尤其是在農村,家家戶戶除了殺豬宰羊,就是包大量的餃子、粘豆包、饅頭等,並且放在大缸裡凍起來,以備從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我們所吃的速凍餃子,就起源於幾百年前遼沈地區民間過年的習俗。
餃子本來是中藥
對於餃子的歷史,劉振操介紹了一個很有趣的典故: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再下鍋,煮熟后分給有凍傷的病人們吃。這樣,病人從冬至吃到除夕,在抵御了寒冷的同時,也治好了凍傷。張仲景以“祛寒嬌耳湯”救助飢寒貧病百姓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元朝時稱餃子為“扁食”,清朝有“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稱謂。沈陽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清初就已盛行。年三十晚上包好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取“更歲交子”之意,表達了“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記者 陳鳳軍
(來源: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