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武俠片興起因滿足小市民憧憬 當時七天拍一部--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香港武俠片興起因滿足小市民憧憬 當時七天拍一部

2013年01月15日13:12    來源:南寧晚報    手機看新聞

  有人曾言,“每一個導演都有一個武俠夢”﹔“作為一個中國導演,最終要以一部武俠片來檢驗”。美國有西部片,日本有武士片,而武俠電影,則為中國所獨有。其實,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一直都有一個武俠夢,“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一代宗師》裡,梁朝偉氣定神閑論著功夫,看似不著一力,而力已透十分。最近一個月,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和馮德倫的《太極》系列再次喚醒了我們基因裡的俠骨柔情。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之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之。”有多少英雄無路的悲愴感悟,就有多少意氣激昂的豪俠問世。其中,抒情寫意的浪漫片,與拳拳到肉的寫實派之外,更有別樣美景在人心。說到底,能有幾人不艷羨“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怡然風採?從朱亥、郭解到虯髯客,大俠們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英名。而在武俠小說和電影構建的江湖世界中,俠客們出神入化的武功、任俠洒脫的性格和他們驚心動魄的故事更是成為不朽的傳奇。我們不止一次幻想過攜劍行江湖、意氣素霓生。

  武俠電影的源頭至少可以上溯到1920年商務印書館活動影片部的影片《車中盜》,題材為義士武打,這是武俠電影的萌芽。1927年末,友誼影片公司推出影片《兒女英雄》,集武俠英雄與武功打斗於一體,標志著中國武俠電影的正式誕生。

  記者韋瑋

  香港武俠片冒起,原因十分簡單,一是因為人們愛看刀光劍影,二是社會蕭條環境艱難。武俠片裡大俠劫富濟貧和雪中送炭,很能滿足小市民的憧憬。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武俠電影將海派戲曲中的“連台戲”內化為連集分幕的系列影片,《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紅俠》《關東大俠》等武俠片都是看好電影市場的行情而連集攝制的。

  七日就能拍一部

  港產粵語武俠片,制作條件簡單,找幾個“吃過夜粥”(懂兩三下功夫)的人,租個古裝片廠景,再由武俠小說或人物傳奇裡挖些片段,約七天就能拍完一部戲,謂之“七日鮮”。1940年到1960年,20年內香港每年出產200部電影,總數有驚人的4000部。

  當時劇本,多直接採自武俠小說,是一種把當紅名家作品馬上立體視覺化的手段。金庸作品第一部搬上銀幕的是 《書劍恩仇錄》,而《神雕俠侶》首次被搬上銀幕是1960年,由南紅與謝賢主演。

  武俠片拍上下集(或更多)早已成風,金童原著的《仙鶴神針》、梁羽生的《白發魔女傳》都要觀眾留意下集或大結局的映期。通常都無需久等,反正七天就能拍一部。這期間,武俠片由原本的名家小說路線開始,逐漸向武俠神怪走去。很簡單,名家不可能每七天就寫本巨著。所以,類似《武林聖火令》《如來神掌》《羅剎嬌娃》《玉面閻羅》《霹靂降妖劍》紛紛出籠。

  據說倪匡當年的《六指琴魔》也是應付急需之作。但《六》畢竟高潮重重,戲劇元素足夠。但慘不忍睹的還是很多,許多與其說賣武俠,倒不如說是在利用神怪去賣青春偶像。

  邵氏武俠風格崛起

  真正搶掉粵語武俠片觀眾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末異軍崛起的華語武俠片。更正確點說,是打著“必屬好片”招牌的“邵氏武俠風格”。

  邵氏把武俠片還原到一個“100分鐘內教人在視覺上可以置信”的狀態。演員是當時新進的“五虎將”。他們是王羽、張翼、羅烈、鄭雷、解元。女星方面,初時還隻有秦萍和焦姣。秦萍與陳鴻烈都精於舞蹈,肢體美感佔盡上風。焦姣的外形較宜粗獷打扮,但真正在早期脫穎而出的,是“書生臉孔魔鬼身材”的王羽。1969年之前,武術指導一詞似乎很陌生。拍戲前想招數,就由幾名懂功夫的特約演員或配角來兼職一下,袁小田 (袁和平父親)、石堅、檸檬、林蛟都是“能照顧自己也照顧他人”的。女星方面,來自北京、父親是武師於佔元的於素秋也毫無問題。鄔麗珠和任燕也懂真功夫。但陳好逑怎可能會功夫?借位是一個辦法,假如借位借不到,就在膠片上做卡通效果,讓她放飛鏢。如此武俠,難怪沒多久就宣告完蛋。

  《龍門客棧》讓英雄真實

  武俠片從“發掌風”到“拳拳到肉”,從密實緊繃的夜行衣到露出胸肌,不只是時代審美轉變,基本上是觀眾對銀幕上的真實感要求越來越高。而后來更改了整個氣候的,是胡金銓。

  今天若重看胡氏《龍門客棧》,不難發現胡除了用更快的跳格剪接,還在武功及人物裡增加更多的說服力。《龍門客棧》之前,武俠片沒有一個英雄在銀幕上喘過氣或打不過壞人。《龍門客棧》裡大俠跑得氣喘如牛,數人合力都險些打不過東廠大太監,加上胡氏在《龍》片對白及歷史背景上不苟且敷衍,一種全新的武俠風格由此形成。

  上世紀70年代初,李小龍像彗星一樣帶動了武“打”片。此后是有武無俠。小龍走后,成龍的《醉拳》等片,也開始改稱武打片,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除了李連杰《少林寺》一時掀起正宗武俠片的回光返照,那種下山為父母或為民族報仇的武俠片,已經沒幾個人敢唱那調調了。

  新派武俠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另類武俠片,這個另類就是徐克。徐克從《蜀山劍俠》開始就追求膠片能為刀光劍影所能達到的最快境界。剛開始甚至有人批評他的戲說看了會暈,但今天事實証明,是他的眼睛比任何觀眾都快,是他有先見。徐克的成功之處,就是會處理動作戲。可是要打入國際市場,單靠精彩動作與節奏不夠。外國人的要求是:一定要回到全世界人都看得懂的最原始點上去,那就是人性和感情。這也就是李安的《臥虎藏龍》精彩之處。在《臥》片裡,武俠只是一個背景、一個手段、一個說故事的方式。無論怎樣整部戲還是回到人的心窩裡去,這才是李安武俠裡最絕的一招。2006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全球票房的另一高峰,但爭議仍未消減,后來張藝謀拍出《十面埋伏》以及近來頗受好評的徐克的 《通天神探狄仁杰》、蘇照彬的《劍雨》以及最近徐克的《龍門飛甲》,我們可以見識到武俠電影又慢慢恢復活力,只是我們心中明白的是武俠電影是回不到當初的巔峰了。

(來源:南寧晚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