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西游記中隱藏三位帝王 孫悟空暗喻李世民--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學者:西游記中隱藏三位帝王 孫悟空暗喻李世民

2013年01月15日14: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中新網1月15日電 誰是“穿越劇”的鼻祖與集大成者?文化學者汪宏華認為是我們熟知的《西游記》。

  在他看來,“西游”中看似荒誕不經的神話,實際卻隱藏著理性的結構和真實的歷史,同時疊加了三個朝代三朝帝王,分別是東漢的劉庄、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朱元璋。他們都希望引進佛教以鞏固自己的思想統治,區別在於所需的佛經類型不同,所要化解的危機情況不同。書中的沙僧對應劉庄,孫悟空對應李世民,豬八戒對應朱元璋。

  汪宏華的原文如下:

  一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到底有多少種寓意,很是值得研究。此前,筆者已從人、儒、道、釋四個哲學層面做過分解,那麼他們在史學層面有隱寓之意嗎?答案是,有!而且還包含三重神化—還原的架構。對於研究歷史和宗教都有重要的意義。《西游記》之所以採用神話體裁,除了順應佛、道、妖本身的奇異性之外,還在於(1)它要同時雜糅統合發生在漢、唐、明的三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西天取經事件﹔(2)它要在批判封建、批判宗教、批判現實的同時避王者諱。這樣,將歷史神化便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具體到神化手段,小說主要採用了兩種:一是時間跳躍﹔二是空間循環。比如,利用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500年,即可從唐朝退回到東漢,同時對應於唐僧在東土十世好人的修煉。再利用唐僧成佛后又遭貶,從唐代跨越到明代。這裡的500年是大約數,三次取經的時間差實為600-700年。

  且看小說第14回,當唐三藏行至五行山時,太保向他介紹說:“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將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為什麼原本平順的文字陡然變得突兀呢?神話中夾雜了兩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呢?再看看唐僧騎的馬,先是白馬,后是白龍馬,這就更讓讀者的思緒不得不從唐朝飄到東漢了,洛陽的白馬寺正是為紀念白馬馱經而建。

  那麼,王莽與西天取經,與白馬有何關系呢?稍作思考我們就能明白,漢明帝劉庄是劉秀之子,對王莽篡漢事件深有體會。在他看來,西漢之所以敗落,主要是因為獨尊儒術,過於倚重儒教的緣故,如今漢室中興,必須趁早派人去西天取佛經,以佛教彌補儒教的局限,拯救儒教的危機,進而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不過,劉庄意識到這個理由不足為外人道,便編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自己夜裡睡覺時忽然異香滿室,紅光如晝,隻見一個金人,身長六丈,相貌庄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在金鑾寶殿上飛來飛去。醒來,原是一夢。之后明帝便派蔡愔等十八人尋訪佛道。這就是著名的“明帝夢金人”。實則是中國版本的“皇帝的新衣”。另外,小說第十一回傅奕曾提到:“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將五行山的神話還原出三重歷史真相了:

  針對劉庄,王莽就好比是降下五行山的如來,漢家幾代帝王串聯起來就成了不同時期的孫悟空,穿越水帘洞的是漢高祖劉邦,西漢前期的帝王是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后來的漢平帝劉衎、孺子嬰及東漢初的劉秀、劉庄則組成了壓在山下的孫悟空。悟空拜師贖罪即是劉庄決定派僧人取經,借用外來的佛教重新收復人心。

  針對李世民,如來就是西域突厥領袖。兩界山就是李世民征西途中不可逾越的死亡屏障。由於正面進攻不能取勝,李世民便決定採取迂回戰術,以唐僧一行作詐降,一則解除敵人的防范意識,二則深入腹地收集情報。待時機成熟,再圖之。

  針對朱元璋,如來就是天竺國的時任佛教教主,五行山就是佛教的清規戒律——五戒。他取經是希望能向西方滲透儒教的物欲理念,促使教主修改佛法,為自己這個僧侶出生的皇帝享受天下美食、美女提供理論依據。當然朱元璋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是以僧為使,向世界輸出東方文明和中國意識形態。

  需要說明的是,小說在起初階段初始是用悟空同時影射多位皇帝,后來才分身由八戒、沙僧分別影射。另外,影射與原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孫悟空影射的是李世民,但他的原型來自遠古的神話形象。

  二

  從上述三位皇帝我們還會發現這樣的規律:漢明帝是意識到儒老朽了,求助於佛﹔唐太宗是意識到儒和道皆老朽了,求助於佛﹔明太祖是意識到儒道佛均告老朽了,求助於西方更加實用新型的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西漢自董仲舒開始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李淵、李世民是儒、道並舉,尤重道。朱元璋與佛家的淵源就不用提了,17歲出家,做了7年和尚,對傳統的佛教已生厭倦。他即位后便極力建寺度僧,並先后兩次派僧人西域取新佛經。第一次是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命慧曇率領使節團一行二十余人訪問西域各國。然而,次年當慧曇到達僧伽羅國(今斯裡蘭卡)就生病,不久圓寂。第二次是洪武十年,朝廷又派出佛徒三十人,再次出使西域。往返6年,於洪武十五年歸國,從印度取回《庄嚴寶王》、《文殊》等經。但小說認為,朱元璋取經的真實目的不是虔誠向佛,而是由於自己受到僧侶出身的限制,不好意思大肆享受酒色,才決定從西方重取唯“物”主義的新佛經。

  之所以認為《西游記》影射了朱元璋派僧人取經,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小說中唐僧名為僧人,實為使節,手裡拿著如同旌節的九環錫杖,每到一國,即便不順路,即便冒很大的風險,也總要專程去首府,與該國國王交換外交度牒。見面后更是不忘高調宣稱自己是來自東土天朝、孔孟故裡,一有機會就主動幫助他們降妖捉怪,顯示中國人的神奇功力與人文關懷。顯然,這種以僧為使,傳播東方文明的作法是明朝才出現的創舉。此前漢朝的僧人是單純向西方取佛經,尋求治國安民的佛理﹔玄奘取經更是未經官方許可的個人學佛。作者之所以要將他的民間行為改編成官方委派,為的是讓唐僧取經的故事具有歷史的普遍性,同時影射漢、唐、明三朝。

  三

  當厘清小說蘊藏的三重歷史背景之后,唐僧三個徒弟的影射意義就不難尋找了。豬八戒影射了朱元璋,兩個人的姓氏諧音,長相也非常相似,一個長下巴,一個長鼻子。由於朱元璋小名重八,老豬的法名八戒,特地將五戒作了改編。朱元璋也在郭子興手下做過大元帥。沙僧影射了誰呢?他來自流沙河,流與劉諧音。這裡作者用了間色法,前面已經有了朱與豬的對應,如果又以流僧命名就太過直露了,而從流沙聯想到劉姓並不難。更重要的是,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本為深沙神,是作者將其改編成了流沙神。流沙神在自我介紹的詩中還曾說:“遭貶流沙東岸上。”隱含有東漢、劉家之意。他頸下懸挂的九個取經人的骷髏象征了東漢取經時死在途中的僧人。

  至於孫悟空的影射意義就太明顯了,先影射歷代帝王,后專一影射李世民。李世民也曾像悟空一樣跳進水帘洞稱王(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曾求道煉丹﹔也曾夢裡涂改判官的閻王簿﹔也曾兵敗兩界山……

  除此之外,悟空、八戒和沙僧與三位帝王的近似之處還有很多,幾乎相當於他們的傳記。他們的最終結局則都是成為了如來身邊俯首帖耳的畜生不如的木偶菩薩。《西游記》批判宗教的態度非常徹底,大有連根拔除之勢。

  四

  現在的疑問是,上述三位皇帝都不曾親自去西域,為什麼《西游記》卻要說他們拜唐僧為師,一同前往了呢?這裡作者採取了假設的神化手法,或者可稱為“意識流”,用意在於:1、揭露帝王的搶功心理。在皇帝們看來,取經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仰仗於當朝國君的威名與智慧,僧侶不過是他們操縱的懦弱無能、肉眼凡胎的傀儡罷了。所以歷史上原本智勇雙全的玄奘退變成了悟空等三人的累贅。2、揭露帝王們被佛教愚化的過程。三位帝王原本都不信佛,隻因在追求無限物欲的道路上遭遇了瓶頸,才不得不假借佛理蠱惑人心。然而他們在漫長取經路上卻不知不覺被如來和平演變,最終心甘情願做了佛教的忠實信徒,實則為樂不思蜀的階下囚。這其間,隻有假定他們親自前往,才能完整清晰地展現他們可笑又可悲的真實面目。

  正因為是假定,所以小說將他們三人處理成了神話人物,僅僅代表了帝王們無形的意志。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三位帝王中,《西游記》單單對朱元璋極盡丑化之能事呢?原因不外乎是:1、朱元璋取經的目的最滑稽可笑,后果最危險可怖。漢明帝取經是為了防范內亂,守住現有的江山﹔李世民取經是為了征服外患,擴大疆土,盡管都以失敗告終,但多少有些令人敬畏。朱元璋是為了什麼呢?表面上很宏偉,文化輸出、意識形態滲透,實際卻是要為自己深挖洞、廣積糧、多納妾的小算盤正名。上梁不正下梁歪,當皇帝成為幫助如來清理殘羹剩飯的貪婪的大蠢豬的時候,整個中國自然就會是物欲橫流、妖魔橫行了。如來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待到中國內部達到足夠混亂后再乘勢入侵。事實証明作者的擔心不是多余的,如來沒來,愛新覺羅來了。2、筆者認為《西游記》的作者是與朱元璋同時代的羅貫中,不是明朝中葉的吳承恩(另文再証)。作為同時代的人,羅貫中對朱元璋的思想和手段十分了解,所以對他的批判也就愈加尖銳。

  《西游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在哲學理念和結構形態上協調一致、渾然一體,共同構成了羅貫中從儒釋道三個方面針砭時弊的三棱針。

  不過在個人能力方面,羅貫中還是認為朱元璋處於李世民之下,劉庄之上,所以被安排做了唐僧的二徒弟,且有許多可愛的表現。羅氏對朱元璋的評價總體上還是很客觀公正的。

(來源:中國新聞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