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托古改制”或是畫蛇添足--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康有為“托古改制”或是畫蛇添足

2013年01月15日16:56    來源:深圳特區報    手機看新聞

■ 葉匡政

  康有為寫過一本書,叫《孔子改制考》。這本書的一些言論,今天讀來仍很有意思。比如他說:“堯舜為民主,為太平世,為人道之至,儒者舉以為極者也。”又說:“孔子撥亂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堯舜以行民主之太平。”這兩段話,雖淺如白話,但仍得結合康有為的思想,才能讀明白。康有為把社會分為“三世”: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在他的觀念中,“據亂世”就是君主專制,而“升平世”則為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制才是真正的“太平世”。

  康有為認為,孔子談的堯舜之治,其實是指太平世的民主政治原則﹔而所說的文王之治,指的是升平世的君主立憲原則。在康有為看來,堯舜是否真有其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代表的政治理念,是要達到民主政治的“太平世”。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諸子百家多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為上古時已有的制度,來獲得人們的認同。他甚至認為《詩》《書》《禮》《易》等“六經”,都是孔子親自撰寫的,並非來自周公舊典。孔子這麼做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改革當時的社會制度。康有為說:“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就這樣,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述而不作”的孔子,一下子變成了“托古改制”的聖人。因為很簡單,隻有聖人的思想,才能成為放之四海、歷經百世的真理性價值。

  一直說康有為“尊孔”,其實他尊的不過是自己所闡釋的孔子思想,他的目的仍然在於“托古改制”。在康有為看來,制度變革的前提是思想觀念的變革,所以他要在孔學的舊瓶中,裝入民主平等的新酒。他一方面想讓儒家成為社會變革中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他也想借“儒教”來抗衡當時影響越來越大的基督教。於是他把孔子立為儒教的教主,想借此復活一種中國式的宗教。但宗教的形成,顯然不像康有為想的那麼簡單。宗教的神聖性,並非是通過幾部著作就能完成的,它隻有在特殊的歷史際遇中才可能誕生。當把宗教當作某種政治工具時,等於已經消解了宗教的神聖性。康有為實用主義的目的,注定了他所倡導的儒教難被世人所接受和理解。他把孔子立為全知全能的聖人,心中想的卻是西方民主社會的模式。可以說,在康有為這裡,宗教、文化、傳統均被他的政治觀所裹挾,他的諸多牽強附會的考據與解釋,其實都是為了建立變法維新的歷史合法性。這種方式,不僅無助於建立孔子的神聖,對孔子的精神形象反而構成了一種傷害。

  在他的設計中,立孔教也好,托古改制也罷,會給政治變法帶來更多的合理性依據,甚至可以贏得保守知識分子的贊同。但實際情形卻恰恰相反,由於他對儒學的解釋過於隨意,對當時學人認可的很多史實均進行了顛覆,等於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的文化傳統,他的觀點一出來,反而招來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保守派視之為篡改儒學的叛逆,而痛心疾首。而一些進步知識分子,也無法理解他的所言,反而對他產生了疏遠感。近來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有為“托古改制”的思想在當時引來學術思想上的新的分歧,不僅沒有取得團結更多知識分子的作用,反而孤立了康有為自己。因為其學術的不嚴謹,使得更多的人開始懷疑起康有為的變法動機,這等於給維新運動增添了新的阻礙。有人甚至認為,這是當年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總結過:“故康氏之尊孔,並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為所震驚於西俗者尊之,特曰西俗者所有,孔子也有之而已。”從康有為“托古改制”所遭遇的歷史處境可看出,構建政治改革的框架,不能通過曲解歷史真相與學術証據來完成。可以在中國傳統中尋找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和文化資源,但千萬不能把學術當作政治的工具,進行肆意歪曲。一旦把傳統當作工具,結果隻會顛覆傳統真正的價值。所以有學者認為,康有為“三世說”在政治策略上,其實屬畫蛇添足。(作者系北京文化學者)

(來源:深圳特區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