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左)與陳道明在片場。高希希說,陳道明的嚴謹對他來說是一種督促。
投資2.4億,號稱中國電視史上最“貴”的電視劇《楚漢傳奇》正在幾大衛視播出,劉邦不夠痞、“三國”人物穿越秦漢、台詞白話、細節悖史等質疑還未散去,編劇又站出來“維權”。與此同時,該劇網上點擊率高開高走,熒屏收視則未達預期。導演高希希在採訪中直面爭議,對於很少接受採訪的陳道明,也介紹了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新京報:《楚漢傳奇》的投資現在回收得怎麼樣?
高希希:首輪、二輪基本都收得差不多了。
新京報:它的收視率和新《三國》比,有一定差距。
高希希:收視率的統計有一個樣本採集的問題。我周邊很多看《楚漢傳奇》的朋友都沒被記錄到所謂的收視率統計裡。可以說,現在的收視率忽略了高端人群的統計,新《三國》到現在網上才八千萬的點擊率,《楚漢傳奇》才播出幾天點擊率已經破億了。這也是觀眾分流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好網上的點擊率不錯,令我感到安慰。
新京報:編劇汪海林在微博上透露,一些被質疑的戲都是導演臨時加的,抗議自己被“背黑鍋”,你有何感受?
高希希:我第一次遇到編劇有這種質疑。一般情況下,對劇本的一些視覺再創作不需和編劇商量,有些地方不行就找編劇重寫,有時候就自己寫了,這在我的創作生涯裡經常有。編劇把劇本交給我,實際上是對我的一種信任,也是我的一個責任,好和壞應該大家一起承受,否則就不該交給我。
如果編劇拍之前說清楚“我的劇本一個字不讓動,動了就維權”,那我就不敢動了。我從來沒接到過這樣的劇本。
導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文字轉換成鏡像,有些文字我認為轉換成鏡像表現力不夠好的時候,我就要用另外的方法去面對,一個導演如果連這種能耐都沒有的話,不配做導演。編劇也可以做導演。總之,影視創作是一個集體創作的藝術,不能說這段好就是我的,不好就不是我的。
■ 導演答疑
劇中竟然出現了《三字經》。
答:“三字經”確實是失誤。副導演為了規范群眾演員的坐姿,嘴裡要念些東西,要不東倒西歪沒有統一標准,差點就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實際上,錄音師在混錄時應該把音樂聲給推出來,朗誦的聲音是不應該有的。二輪播出時要重新把它修掉。
台詞現代化,網友吐槽“太穿越”。
答:身份、理念不同,台詞的表現也會不同。比如項羽方面,還有宮廷裡的戲,就會加一點點之乎者也﹔劉邦方面是一群農民,基本不識字,想讓觀眾融入我們要展示的歷史情懷裡去,不解決常人的對話概念,就沒法交流。我當時跟陳道明達成共識,盡量口語化,他馬上就特別同意。
項羽和虞姬的情感戲太瓊瑤。
答:《史記》上介紹虞姬的就八個字,就知道她姓虞,而虞姬和項羽的情感又是千古佳話,因為在歷史上找不到太多關於虞姬成長、與項羽怎麼相識的依據,隻能靠想象把人物盡量合理化、性格化。我們加進一些纏纏綿綿、生生死死的東西,這和劉邦那邊的戲劇結構有區別,但大的原則沒有變。當然也有商業上的考慮,還是希望它好看。
■ 關於陳道明
在吃方面最好伺候的明星
●外界都說陳道明苛刻,如果你感覺到苛刻,隻能說明你底蘊不夠,不夠專業,當然會把別人的認真看成苛刻。和高手過招,拼的就是底蘊。
●他之前和兩位編劇弄了個《劉邦傳》的本子,《楚漢傳奇》就是脫胎於這個劇本。我們對劉邦有個基本的共識:不要把他拍成流氓皇帝。
●我們就深聊了一次,他特別爽快,同意出演。后來我才知道,他有個團隊對我評估過,看了我拍的所有戲,覺得可以合作。
●他說的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是:“你要覺得我不行的時候,得告訴我。要不天天身邊一堆人都說我好,我還找你干嗎?”
●隻要一干活,他就跟打了雞血似的,精神頭特別足。能站一天不帶坐的。
●他要改戲時,不會現場直接改,都跟我說,然后讓我再去找編劇說。
●他經常帶著一幫兄弟出去吃飯,我說開發票讓劇組報銷,他說他張羅的,不用報銷。
●他不是代言過一些衣服品牌嗎,一來劇組就給解決了件大事:他找到代言的廠家,弄了五百套羽絨服、三百多雙旅游鞋,衣服后面都印上“楚漢”。
●他是我合作過的明星裡,在吃的方面最好伺候的:不挑食,基本給什麼吃什麼,除了別放辣椒,怎麼都行。
(口述:高希希)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勾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