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年過百歲仍有新著問世 創作速度可比年輕人--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周有光年過百歲仍有新著問世 創作速度可比年輕人

2013年01月16日15:16    來源:大連日報    手機看新聞

1. 晚年的周有光、張允和夫婦。

2. 1933年,周有光與張允和新婚留影。

  1月13日,“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迎來了108歲(虛歲)的生日,著名學者資中筠、吳思、張維迎、吳青、雷頤、章立凡等與周有光家人歡聚一堂,在北京舉辦以“新啟蒙與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為題的座談會,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祝壽。雖然由於身體原因周有光沒能親臨現場,但他在視頻中跟大家打招呼:“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周有光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早年從事經濟學教學工作,人到中年后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曾花費3年時間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寫了現在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85歲那年,老人又重新拿起筆,廣泛探討諸如全球化、中東局勢、公民意識等問題。年過百歲之后,仍不斷有新著問世,就是放在世界范圍內,恐怕也難找出第二個。

  從經濟學教學轉向到語言學研究

  漢語拼音之父的錯位人生

  江蘇常州青果巷是個神奇的地方,從那裡共走出了三位語言學家:瞿秋白、趙元任、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這裡出生。

  10歲那年,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興辦不久的新式學堂讀書。1918年進入常州高級中學(江蘇省立第五中學)預科,一年后正式升入中學,與后來同樣成為語言學家的呂叔湘為同學。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學,兼修語言學。1925年,由於發生“五卅慘案”,周有光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

  1927年大學畢業后,周有光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去當外交官,可他卻選擇了學經濟。當時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的畢業生,到美國留學的居多,可他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不得不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學跟隨著名經濟學家河上肇學經濟,不料河上肇卻被捕入獄,周有光隻好專攻日語﹔學成之后本可以在海外享受優裕的生活,但1949年6月,周有光夫婦卻選擇從美國回國,先后擔任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希望“幫助國家、幫助銀行搞經濟建設”。

  1955年是周有光人生的轉折點,那年10月,在業余時間從事語言文字研究的他受邀到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議結束后,文改會的領導讓他留在“文改會”工作,周有光說:“我不行,我業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領導說這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面對這樣的盛情,本來就對語言學感興趣的周有光沒有理由再拒絕,從此一頭扎進語言學研究領域。

  作為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創制人之一,周有光提出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的基本原則,得到了語言學家們的認同。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決議,同年,漢語拼音成為全國小學的必修課。1979年,周有光代表中國出席國際標准化組織在華沙舉行的會議,提出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的議案。

  連襟沈從文送他外號“周百科”

  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是我國著名的昆曲研究家。張允和的曾祖父張樹聲為晚清高官,父親張武齡是民國初年的富商,熱心投資教育事業。張允和共有六個兄弟、三個姊妹,葉聖陶曾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在張氏四姐妹中,大姐張元和嫁給昆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是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張兆和的丈夫是作家沈從文,四妹張充和嫁給了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張允和與她的三個姐妹同為上海中國公學的第一批預科女學生,早在1925年,因為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與張允和是同學,兩家的兄弟姊妹們就已相互認識了。1928年,周有光、張允和同在上海讀書時,就已開始成為朋友。1932年上海發生戰亂,為了安全起見,張允和借讀於杭州之江大學,當時周有光正好在杭州民眾教育學院任教,兩人開始自由戀愛。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張允和結為夫妻。

  因為敬佩周有光的博學,連襟沈從文曾送給他“周百科”的外號。改革開放后,中美兩國搞文化合作,其中一項就是要翻譯美國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當時國內讀者的購買力很差,所以在翻譯成中文時就壓縮成《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985年以后,又要擴大翻譯,還成立了由六個人組成的聯合編審委員會,美國方面出三個人,中國方面出三個人,分別是劉尊棋、錢偉長和周有光,從那以后“周百科”的名號就叫得更響了。

  用電腦寫作、明網上罵戰、知上映大片……

  百歲后

  不斷有新著問世

  一個人能活到百歲以上已屬不易,如此高齡還能跟得上時代步伐、著書立說就更加難能可貴了,周有光在這方面堪稱前無古人:他會用電腦寫作,網上的口水戰也略知一二,電影院上映的大片他也比較了解,還差點進電影院去看《阿凡達》。他喜歡看書,而且主要看外國書,“我說不出哪一本書最好,不過我有一個總體印象: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光看中文的書不行,必須要看英文書。英文書是世界性的,發展是驚人的。過去每個人是一個國家的公民,現在全球化時代,每個人是世界公民,這個情況就不一樣了,所以要讀外國的書。”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出版了文集《百歲新稿》,他在序言中這樣自勉:“希望《百歲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書。”老先生果然沒有食言,2006年出版《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2008年出版《周有光百歲口述》,2010年出版《朝聞道集》,2011年出版《文化學叢談》、《拾貝集》,去年11月三聯書店又出版了其口述自傳《百歲憶往》。這樣的創作速度即使與年輕學人相比,恐怕一點也不遜色。其中《朝聞道集》出版時還引起了不小轟動,該書共輯錄了39篇文章,涵蓋了經濟學、語言學、人類學等領域的內容,百歲之后寫的新作就有23篇之多。

  即使放在世界范圍來看,像他這樣在百歲之后還能不斷推出新著的,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

(來源:大連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