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四次回鄉尋根 特意為外孫外孫女起中國名--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丁肇中四次回鄉尋根 特意為外孫外孫女起中國名

2013年01月17日09:51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丁肇中四次回鄉尋根特意為外孫外孫女起中國名

  在祖居內,丁肇中對過去用過的老物品,都要摸一摸,用心去感受那些舊日時光。

  站在種德堂前,丁肇中指著銅板上的中英文,一個漢字、一個單詞,慢慢地指給外孫女、外孫看。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這是2005年6月18日丁肇中第三次回故鄉尋根時,與夫人蘇姍、兒子克裡斯托弗,在故居留言簿上的留言。這八個字,充分表現了這位海外赤子的拳拳赤子心、殷殷故鄉情。

  他讓漢語第一次響徹

  諾貝爾獎頒獎大廳

  丁肇中,著名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現為日照國際海洋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其父丁觀海是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愛國人士,上世紀20年代初在濟南求學期間,受共產黨人鄧恩銘影響,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與同鄉安哲、牟春霆(陳雷)、李平章、鄭天九等人,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同鄉會”。丁肇中母親王雋英的父親王以成,當年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不幸犧牲,王雋英被國民黨元老丁惟汾收為義女。丁惟汾的家眷當時住在濟南市按察司街。丁觀海因是丁惟汾(濤雒鎮官庄人)之孫,在濟南的丁惟汾家,與王雋英相識。后來,兩人相愛結為連理。面對當時國家貧窮、落后和遭受列強欺凌的現狀,他倆希望到國外去學習救國救民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1934年,大學畢業后他們雙雙實現了官費留學美國的願望。學成后一起回到祖國。

  按丁觀海的說法,他們當時並無意讓孩子加入美國國籍。1936年他們夫婦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由於王雋英早產,才於1月27日在美國密歇根州安阿堡生下了丁肇中。為讓孩子永遠記住並報效自己的祖國,他為兩個兒子分別取名為丁肇中、丁肇華。丁肇中雖出生在美國,屬美國國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國。當他榮獲諾貝爾獎時,他不顧美國大使的阻撓,首先用中文發表獲獎感言,讓漢語第一次響徹頒獎大廳。平日,盡管他常年在國外工作,但他無時無刻不牽挂著祖國,為了祖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他不辭辛勞,遠涉重洋,多次來大陸從事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他不僅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實驗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還為祖國培養實驗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

  丁肇中說:“四千年以來中國在人類自然發展史上有過很多重要貢獻,今后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時間內,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1985年6月28日,

  第一次回故鄉日照尋根

  故鄉日照更是丁肇中魂牽夢縈的地方。盡管他日理萬機,惜時如金,但他總是千方百計擠時間不遠萬裡回家尋根祭祖。自1985年始,他已是第四次回故鄉尋根。每次回家,他都抓緊分分秒秒,熱心地參觀家鄉的變化。

  1985年6月28日,是他闊別故鄉47年后第一次回鄉尋根。他的心情特別激動,下工廠,進學校,參觀市容……參觀了日照大港后,他揮毫寫下了“欣見故鄉進步,甚覺快慰。感念各位辛勞,書次謹表敬意”的條幅。

  2002年6月14日,丁肇中在第二次回故鄉尋根時,深為未帶上兒子回來而遺憾。他在祭掃祖墓后說:“真應該帶兒子回來,讓他看看,讓他知道他的根在這裡。”

  因此,當第三次回故鄉尋根時,他特意將兒子帶上了。

  丁肇中唯一的兒子克裡斯托弗·丁,那年19歲。爺爺丁觀海專為心愛的孫子起了一個中文名字:丁明童。在參觀過程中,每到一處,丁肇中都不厭其煩地用英語向兒子解說。他告訴兒子:“美國人喜歡去歐洲,那是去找他們的祖先﹔而你來中國,也是找自己的祖先。”在丁肇中心裡,他是多麼渴望兒子和他一樣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故國家園!

  佇立在祖父丁履巽的墓前,丁肇中表情沉重的臉上有了一絲寬慰。他整理一下花圈上的挽聯,牽著夫人蘇姍的手,凝視著兒子,緩緩地用英語說:“Your root is here(你的根在這兒)。”

  丁明童感慨地說:“這一次我回到了父親和爺爺的家鄉,參觀了故居,了解了幾代人在這兒生活的情景,這將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

  第四次回故鄉尋根,

  丁肇中帶來了一家三代人

  2012年7月14日,是丁肇中第四次回鄉省親祭祖。

  看著又有那麼多鄉親在熱烈地歡迎他們,丁肇中感到無限溫暖和激動。他的眼睛濕潤了,激動地說著“謝謝,謝謝!”然后向人們一一介紹著身旁的孩子們。介紹完后他說道:“他們對中國的血統並不了解,因為在美國沒有辦法展現,所以要帶他們回家,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來源!”

  鄉親們發現,丁肇中回家時,帶來的親人一次比一次多,第一次,就是他自己﹔第二次,是他與夫人一起﹔第三次帶上了兒子﹔第四次回來,不僅帶上他們,還帶上了女兒、女婿、外孫女、外孫。他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回來,待的時間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長,前幾次回來,都是僅住一兩天,這次要住四天。他要盡量多地讓夫人和孩子們感受家鄉這濃濃的鄉情,盡量多地把故鄉這根深深地扎在他們的心裡。

  丁肇中故居種德堂,是丁肇中祖父居住的庭院,分東、西廂房,正廳,柴草房,廚房,東、西學堂,是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2003年,日照市區鎮三級政府對宅院進行了重修。

  時隔多年,丁肇中再一次站在祖居的第一道“五宅”大門前。

  這次,他沒有急著推門回家,而是示意夫人站在自己的身邊,然后,熱情地招呼女兒、女婿、外孫女、外孫說“歡迎回家”,儼然一位主人在迎接多年未見的兒女。

  回家前,丁肇中的夫人蘇珊特意給自己的外孫女和外孫起了中國名字。外孫女婕德叫“美玉”,外孫則用了丁肇中父親的名字,叫“觀海”。

  走進種德堂,丁肇中一一給家人介紹著,他掀掀舊時的糧倉,摸摸昔日的衣櫃,坐坐祖父母的床……對家裡的每個地方、每個角落,不厭其煩地向家人介紹著。讓他們也摸一摸,坐一坐,用心去感受那些舊日的時光。他仿佛要把兒時的每一段記憶都復制並根植在家人的心中,讓第三代人牢牢記住:這裡才是你們的根源。

  在西學堂,這個當年的私塾課堂,丁肇中把家人一個一個安排在小板凳上,讓記者為他們拍照,一陣快門聲響過,丁肇中風趣地說:“這張照片一定給我們。我們畢業了。”

  在丁肇中父母的房間,丁肇中告訴外孫:“小時候,我就在這張床上睡過。我們一起躺躺。”說著,祖孫兩人同時躺下,丁肇中滿臉的幸福。

  1936年、1937年,年幼的丁肇中曾兩次跟隨父母回家鄉。當時日軍入侵,戰亂頻仍,生活十分艱難。現在,他看著家鄉的孩子,好像回到了童年在日照生活的那段時光。他用英語跟自己的外孫和外孫女說:“看見那個走路的小孩了嗎?我當年跟他一樣,可是我那時的生活就比這些日照小孩難多了。”

  這次回故鄉,在日照國際海洋城管委,丁肇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日照丁氏家乘》。盡管家譜上的字不大,丁肇中還是認真地尋找自己的家人。找到女兒的名字時,丁肇中高興地招呼女兒快過來看,“現在女孩也記在家譜上了。”丁肇中說:“非常感謝(這份禮物),讓我的家人知道來源是什麼地方。”

  臨行前,丁肇中教授與家人為日照國際海洋城題詞:“不要害怕成為偉人。有些人天生偉大,有些人通過努力取得英名,有些人則被迫接受偉大的頭銜(引自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今天我們了解了丁氏家族的傳統和日照市振奮人心的美好藍圖,倍感榮幸。日照是一個對我們有特殊意義的地方。”

  鄧撰相

(來源:齊魯晚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