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視劇產業繁而不榮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心態--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影視窗)【原題】用好劇養眼

評:電視劇產業繁而不榮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心態

張  碩

2013年02月26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2012年國產電視劇的產量再創新高,全年1.7萬集,比2011年超出了2000集。然而制作數量和資金投入的大幅躍升,並沒有帶來藝術精品的層出不窮,傳世之作更是難覓。年初熱炒的《楚漢傳奇》極像年初的霧霾天氣,80集的冗長劇情和人物表演的時空錯位,看得觀眾滿眼迷離,提不起精神。

  電視劇產業繁而不榮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心態,突出表現為創作題材的同質化、類型化趨向。基本固定的創作套路方便批量生產,於是出現大量情節老套、人物雷同的跟風作品。抗戰題材劇本容易通過審批,結果觀眾幾乎看了一年的“軍統”、“內鬼”﹔“宮斗熱”剛剛降溫,家斗劇又開始極盡挑撥離間、放大矛盾之能事﹔一部穿越劇火了,銀屏上天馬行空式的離奇人物便紛紛出場。熱鬧代替了感動,技術代替了細節,利潤代替了敬畏,表情的技巧代替了心靈的奧秘。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在這1.7萬集電視劇裡,從業者投入了多少真誠呢?現實中,一些制片方無視藝術創作規律,在商言商,如任意拉長集數﹔導演是一部戲的核心和靈魂,但很多時候也唯投資人馬首是瞻﹔高價片酬不但大幅增加了制作成本,而且很多演員尤其是明星大腕可以同時轉戰幾個劇組而不顧作品質量,甚至不關心拍完后能否播出﹔劇本乃一劇之本,但現實中大量編劇不僅收入偏低,而且劇本隨時面臨著被任意刪改的境遇,編劇的邊緣化直接導致了“劇本荒”,於是隻能靠大制作的豪華場面和明星臉的大肆炒作來彌補。此外,文藝批評很少“亮劍”,或無關痛痒、虛晃一槍,或缺失鋒芒、為虎作倀,總之,小罵大幫忙。

  電視劇是大眾文化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塑造著觀眾的精神世界。大量營養匱乏、價值不高的作品的存在,拉低了觀眾的品位。一些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逐漸養成了在這些劇中尋快感、找樂子的習慣,而這些笑點和淚點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回味。一旦對此形成心理依賴,人就會變得淺薄,甚至“毀於自己所迷戀的東西”。而另一些觀眾初看這些劇可能感到刺激,但是看多了也就膩了。他們更希望欣賞高品位的藝術佳作,但好劇的供求矛盾時常讓人無奈。

  從近些年幾部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大致可以看出它們的一些共同之處。《士兵突擊》通過一個懦弱的小人物與困境相遇的設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從心底生長出理想和希望之后,煥發出的成長能量。許三多能成為一個文化現象和公眾話題,是每個人的生命邏輯使然。《毛岸英》有如一股清風,帶回了那個時代的信念和悲歡,它以一種表層波瀾不驚、深處雷霆萬鈞的力量,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都深深地受到震撼,留給了我們一個永遠年輕的陽光形象。《北京青年》(見照片)在“重走青春”的路上,一面改變、一面發現,最終找回了真實自我的激情與理想。他們用行走的力量把城市裡“80后”一代人的心理現實,以一種極致的方式宣泄出來,在與人們心靈的共振中,彰顯這群年輕人對觀眾、對生活的真誠。這些電視劇為什麼好看?就是因為它們接通地脈,與大眾心事和時代期盼緊密相連,能讓觀眾找到那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我”。

  電視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世道人心的映象,是人生經驗的課堂,是“特定情境下人類靈魂的實驗室”,它為我們提供一種向外延展和向內發現的可能。“隻有音樂才能培養出欣賞音樂的耳朵”,電視劇藝術也是如此,觀眾的收視習慣很大程度上是靠這些電視劇“喂養”而成的。因此,多出好劇,才能更好地引領和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才能培養出有審美力的眼睛。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