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贏了,又獲得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小金人,為華人電影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謝謝電影上帝!”手捧導演生涯的第二座小金人,58歲的李安說。東方的哲學、宗教、信仰,西方的3D、音效,李安用自己東西方完美融合的電影語言為華人電影征服了世界。英國詩人西格夫裡·薩鬆寫道:“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這就是李安,永遠淡然親切地微笑,用心去講故事,猛虎一般追求電影。
從剖析中國家庭倫理“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到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臥虎藏龍》,到獲第7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斷背山》,再到《少年派》,李安的電影游走於東方的社會現實和傳統文化、西方人的細膩心理,以及東西方互通的人類本性,一步步從現象深入本質。
作為拍電影的華人,李安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不僅是因為他口袋中收著多少獎項,更因為他在東方和西方的電影世界中游刃有余。他說過:“我覺得先把自己的流行文化和市場很健康地建立起來,不是大家出來隻想搶錢。我覺得第一步要建立起電影文化,然后慢慢打入世界,你再看看它的影響力是怎麼樣的。但這個我覺得現在很難實現,先把自己該做的做了,這個比較重要。”。
李安擅長把握和處理細膩情感,他以國際化的眼界與深植的東方思想,借著幾部賣座電影,潛移默化地將非美式美學與思維,反向輸入世界電影市場。李安很多文藝片的嘗試都較為成功,甚至創造過以小博大的票房神話,但他在商業片的嘗試則輒止於《綠巨人》。此次一部全心全意詮釋人物內心的《少年派》讓人在驚心動魄的奇幻旅程和波瀾壯闊的神奇景觀中感受人生的五味雜陳。
所以,李安的梅開二度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在物欲橫流、千變萬化的當今時代,能夠做到以不變應萬變的不是聖賢就是大師。
回想李安手下的諸多作品,從《臥虎藏龍》到《斷背山》,從《色戒》到《少年派》。盡管故事千變萬化,盡管技術日新月異,但李安從未改變過。他永遠是沉靜的視角配以一成不變的人文關懷,並最終在華麗的視效中升華為寓言的史詩。
所以奧斯卡等到了李安,李安則靜靜地等待一切。《斷背山》不是李安的巔峰,《少年派》也不是李安的巔峰,因為對人文大師而言,巔峰從不存在,也沒有任何意義。
(記者 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