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李安獲奧斯卡:商業貢獻超過李小龍和成龍--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學者談李安獲奧斯卡:商業貢獻超過李小龍和成龍

2013年02月27日09:27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李安與妻子林惠嘉牽手走奧斯卡紅毯

▲紐約大學碩士畢業照

▲在伊利諾伊大學演默劇

  1993年,李安的《喜宴》和謝飛的《香魂女》共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李安拿到第一個國際電影節獎項。

  20年后,他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腳下基石包括金熊、金獅、戛納影展最佳編劇及奧斯卡小金人若干。再來回望,謝飛幾乎隱退,當年做柏林評委會主席的張藝謀跟他的風拍《英雄》、《十面埋伏》,香港的王家衛隻在歐洲市場有話語權。能在西方主流電影界得到高度認可的華語導演,舍“安”其誰。

  李安給我們以信心,華語的土壤原來能長出一個世界性的電影人,而且屬性能這麼傳統的“中國”。李安也讓我們反思,為什麼隻有一個李安?

  記者翟曉林

  他的船——

  初登舞台,有種靈魂出竅的感覺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進藝專讀影劇之前,李安是個在填鴨式教育下常常感到壓抑的小孩。喜歡胡思亂想,讀書不專心,駝背又害羞。

  剛進藝專,一個學姐編導獨幕劇,缺個男主角“詩人”,選中李安去演,理由是他“臉上挂著一副多愁善感的憂郁氣質”。他第一次正式站上舞台,強烈的聚光燈洒下來,面對燈光之后黑暗中的觀眾,李安強烈地感覺到命運的力量:“是戲劇選擇了我,對它我無法抗拒。”

  從此在藝專,他一路擔任男主角,1974年拿下台灣大專話劇比賽的最佳男主角,同時自編自導獨幕劇,改編、導演外國劇本,還做實驗話劇,學聲樂,學芭蕾,畫素描,發表短篇小說,什麼都想嘗試。

  他這才真正面對另一種人生的開始。原來人生不是千篇一律地讀書升學,他有種靈魂出竅的過癮感覺。

  他的舵——

  背離父願,與父親從對峙到和解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父子,是李安前3部電影的主題。

  李安的父親李升是台灣著名教育家,有士大夫家庭觀念,希望長子讀書做官。可是李安和弟弟李崗兩人,一個念電影,一個念航海,正好是李爸爸最討厭的兩種人。

  李爸爸始終希望李安到大學教書或學而優則仕。《喜宴》拿下金熊獎,他仍希望李安改行。《理性與感性》拍完,他還說:“小安,等你拍到50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

  在《綠巨人》裡,李安特意安排了一場戲,把父親的影像用中子彈炸開,意外的是父親居然說喜歡。

  父與子,經歷了一生的對峙與隱秘關懷,最終達成了和解。

  他的錨——

  依賴妻子,兩人達成奇特的和諧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拍《臥虎藏龍》時,李安化解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兩個女角,“玉嬌龍是不停的馬達,俞秀蓮才是戲裡的錨”。

  俞秀蓮是誰?李安說擺進了太太林惠嘉的形象。《理性與感性》中演姐姐的埃瑪·湯普森,同樣有林惠嘉的影子。她們都能干果決,肩負重任,內心的脆弱和感性守得很緊。

  李安談及生物學博士太太時,必定將自己形容為比較女性的那一方,太太才是個拳頭上站人、胳膊上跑馬的大俠。而林惠嘉對丈夫獲獎毫不在意的豁達態度,也讓兩人達成一種奇特的和諧。

  李安說李安

  我覺得任何一樣東西,做到比較好的層次,都是很儒雅的,至少我們講究它有一種儒雅的氣質

  我覺得年輕人學電影,就應該去學習一些基本的、很實在的拍片道理和技術。其實包括很多名導,也就是用熟的那幾招,翻來覆去,招式也不復雜,就像會打架的人,就兩三招,能用、用得好,就行

  其實你說什麼是中國文化,我們自己也搞不懂,就像你說“江湖”,你說老外不懂江湖,中國人就懂嗎?反而經過外國方式的顯示,我們可以搞得比較清楚一點,有時候你人在裡面,雲深不知處

  中國文化有很多傳統的,這裡好和不好的都有,大體上來講,我們生活裡面有很多儒家的東西,不如意的話就是道家,再不如意就是佛家

  所謂的感性,是擋不住的﹔擋得住,你這個人也沒啥味道了。

  他們說李安

  比我們更懂中國人

  我記得李安曾說,他在美國是一個中國人,在中國是一個美國人。我不太同意他的說法,我覺得他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受了很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人。

  他先是在台灣讀書,再去美國。李安身上的這種文化傳統沒有因為去美國讀書、接受西式教育而消失,他身上早已深深打上了最基本的中國人的人文道德的烙印,中國人對事物的看法對他影響至深。他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到中國人幾千年的深藏在血液裡的處事方法和處世哲學,看到中國人做事情的方法,中國社會裡面的秩序。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角度,一個很平靜的角度。

  李安的電影能夠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我一直認為,是因為他很清楚中國人生活裡面的人際關系和諸般困境,這種困境《喜宴》裡有,《臥虎藏龍》裡也有。人們往往覺得李安看起來像是一個非常儒雅文弱的書生,其實他有很強的意志力。在對傳統文化價值作判斷時,他比我們敏感了很多。

  ——賈樟柯(中國電影導演,代表作有《小武》、《站台》、《任逍遙》)

  商業貢獻超過李小龍

  綜觀李安的電影,挑戰傳統、表現年輕人的叛逆以及年輕一代面對父權、威權所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始終是電影中的一種重要情緒。這也許跟李安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

  李安的電影,與他的人格、品格是一致的。他從一開始就進入最高潮,但是從來沒有改變過謙和的姿態。能夠將中國電影和華人文化帶到西方,並超越東西方的文化障礙,以一種平起平坐的姿態與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李安是第一人。

  從商業角度來講,他也是推動華人電影工業的第一人。沒有他在國際上的成功,張藝謀也好、陳凱歌也好、吳宇森也好、周星馳也好,在西方都不會有機會,沒有美國公司會敢於投資。李安在電影商業上的貢獻,超過李小龍與成龍。

  李小龍的跨文化意義在於他贏得了中下階層和弱勢文化的認同,但是李安把一種典型中產階級的、正統的儒家文明帶到了西方,他已經不只是台灣的導演了,他成為了整個華人導演圈在國際的一個符號。

  ——焦雄屏(台灣電影學者、制片人,策劃出版《電影館》叢書,監制作品有《望鄉》、《十七歲單車》)

  幫美國人認清自己

  所有試圖在好萊塢佔一席之地的華人導演中,隻有李安一人真正做到“進得去”和“出得來”。

  身為一個在好萊塢異域掙扎求存的華人導演,李安在美國人眼中有其無法掩飾、揮之不去的文化意義上的“他者性”。所謂“他者”,就是“非我”、“異類”,是社會歧視、邊緣化的對象。然而社會在排斥他者的同時也需要他者:一個社會、一個族群要更完整、更准確地認識自己,便需要一個對照或鏡子。

  美國文化界冒出頭來的華人當中,沒有一個能像李安那樣成功地利用自己的他者身份,幫助美國人更深刻、更批判性地認識自己。

  李安的成功証明了,中國人要在美國揚名,不一定要認同那套東方主義的美學和標准。一直以來,當一個華人藝術家在美國的文化之鏡前攬鏡自照時,看見的十之八九是一個受害者的形象。而李安所做的,就是將這面鏡子照向美國人,讓他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林沛理(香港文化評論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李安電影裡的時空

  東方

  清末中國 《臥虎藏龍》(2000年)

  合作演員: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張震、鄭佩佩

  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美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收入為1.28億美元),全球華語片收入最多的電影。

  1940年代上海 《色·戒》(2007年)

  合作演員:梁朝偉、湯唯、王力宏

  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70年代印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

  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創造了李安個人作品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紀錄,並且超越了本片的北美票房。

  1990年代台灣 父親三部曲

  《推手》(1992年)

  20世紀90年代,紐約的一家台灣人生活

  合作演員:郎雄、王萊、王伯昭

  《喜宴》(1993年)

  20世紀90年代,紐約的台灣人生活

  合作演員:郎雄、歸亞蕾、趙文瑄、金素梅

  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飲食男女》(1994年)

  20世紀90年代,台灣

  合作演員:郎雄、歸亞蕾、張艾嘉、吳倩蓮

  李安最喜歡的五部電影

  《東京物語》 (導演:小津安二郎)

  李安:在我看來,這是最偉大的電影之一,或者說是最偉大的家庭電影。它非常的東方,緊緊地攫住了我的心。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平靜,沒有什麼戲劇性,但是結尾卻給你重重一擊,讓你感到生活是如此令人絕望。

  《偷自行車的人》 (導演:德·西卡)

  李安:當我第一次看《偷自行車的人》時,我感動得哭了。如果讓我來拍這部電影的話會是一個簡單的情節劇,但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卻可以將這個類型提升至社會哲學的高度。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他們超越了戲劇本身。

  《2001太空漫游》 (導演:庫布裡克)

  李安:我非常崇拜庫布裡克。我無法說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我當年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迷幻藥之后的幻覺經歷。

  《黎巴嫩》 (導演:塞繆爾·毛茨)

  李安:這部影片實在是扣人心弦。整部電影都在一部坦克內部拍攝完成,這一點讓人印象深刻。這是一部令人興奮又相當特別的電影制作。

  《假面》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李安:我是伯格曼的粉絲,他的電影《處女泉》改變了我一生。《假面》是我看的第一部R級電影,那時我在台灣剛剛18歲,這部影片讓我興奮。后來我看了更多伯格曼的電影,而《假面》是我最鐘愛的一部。

(來源:長江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