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逃離德黑蘭》獲奧獎:電影與政治聯姻--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人民日報評《逃離德黑蘭》獲奧獎:電影與政治聯姻

橫掃金球獎等多項大獎后,《逃離德黑蘭》問鼎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導演兼主演本·阿弗萊克和他的這部作品賺足了人們的眼球。《逃離德黑蘭》的獲獎並不偶然,在“小金人”的光芒下,電影與政治再度聯姻。
2013年02月27日12: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橫掃金球獎等多項大獎后,《逃離德黑蘭》問鼎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導演兼主演本·阿弗萊克和他的這部作品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影片的情節並不復雜,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再現了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電影將美國人質帶離德黑蘭的故事”。觀影過程中,盡管觀眾普遍預測到6名美國外交人員一定會安全離開德黑蘭,但還是會隨著劇情的發展為6人的命運捏把汗。藝術的表現手法,緊張刺激的情節,演員的出色表演,自然是這部電影勇奪“小金人”的原因,但“政治”永遠不會在奧斯卡獎評選中缺席。

  《逃離德黑蘭》很好地迎合了人們對於伊朗和中東的關注。幾十年來,美國與中東矛盾重重。隨著美國在“全球巴爾干”的不斷介入,奧斯卡獎也越來越關注這一地區,從《拆彈部隊》到《一次別離》,再到現在的《逃離德黑蘭》,美國人一次又一次通過電影聚焦大中東。從這一點來說,最開始的內容選擇就奠定了《逃離德黑蘭》強烈的公共關注度與廣泛的觀眾基礎。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展現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的“教育片”。由於擔心任務失敗使美國政府蒙羞,華盛頓突然中止了營救計劃。關鍵時刻,男主角托尼·門德斯決定違反命令,憑一己之力帶6位同胞回家,逼迫美國政府按原計劃行動,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由此表現得淋漓盡致。據統計,奧斯卡獎評委一半多年齡超過60歲,90%以上是白人,70%以上是男性,他們是美國主流文化的代言人。《逃離德黑蘭》高擎個人英雄主義大旗,獲得評委會青睞並不令人意外。

  《逃離德黑蘭》電影中,6名美國外交人員得以安全返回,可謂是“大團圓”結局。但在片末,電影有這樣一句台詞:“歷史總以鬧劇開場,以悲劇收尾。”有分析認為,這一耐人尋味的感嘆是影片的另一亮點,體現了電影對美國大中東政策的反思。回首過去的10多年,西亞北非局勢可謂一個“亂”字,從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再到“阿拉伯之春”和敘利亞內戰,數萬平民失去生命,上百萬人流離失所,美式民主制度的推廣沒有結出豐碩果實,卻令許多國家飽嘗動蕩苦果。同時,美國也付出了數千士兵陣亡的代價。

  《逃離德黑蘭》的獲獎並不偶然,在“小金人”的光芒下,電影與政治再度聯姻。

  (王雲鬆)

(責任編輯:實習生 包銀輝、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