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記憶中的老生活用具 馬燈風箱溫罐土瓮子   --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盤點記憶中的老生活用具 馬燈風箱溫罐土瓮子   

闊別二十余載,回到魯西南鄉下老家,與鄉親談憶往昔,一件件已然消失的生活用具,溫熱了一段段記憶。我家的土瓮子,在西屋臨窗而立,裡面盛放著全家人度年月的五谷雜糧,搖搖晃晃地支撐著那段艱難的歲月。
2013年02月28日09:0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馬燈速寫

  闊別二十余載,回到魯西南鄉下老家,與鄉親談憶往昔,一件件已然消失的生活用具,溫熱了一段段記憶。

  馬燈。一種照明工具,以煤油作燃料,配上一根燈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上世紀70年代用得最為廣泛。有馬燈必有“馬鞍”。那“鞍”是鐵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全封閉,油不滴漏。上端有兩個鐵蓋,分層有空隙,便於出氣。玻璃罩子夾在中間,還有一根鐵絲提手。馬燈,因可防風擋雨,大多在戶外使用。那時,鄉村尚未通電,手電鮮有,夜間趕路的鄉親們提著馬燈,像是懷揣著一股溫暖,增添了幾分希望。

  柳條箱。用去掉外皮的柳條,精編成長方體的箱子、外表白嫩、滑膩,可盛衣物。那個年代,下鄉知青對柳條箱都不陌生,幾乎每人一個。箱子上印著大紅色的“抓革命,促生產”字樣居多。

  風箱。上世紀在農村生火做飯,家家戶戶幾乎離不開它。老鐵匠沒了風箱,打鐵的活計便難以為繼﹔茶館裡它亦不可或缺。我家不知用壞了幾個,后來父親請來了一個有名的木匠,做了一個考究的風箱:用上好的柳木板做箱體,用榆木做拉杆,前面還嵌著幾何圖案。我常常搶著替母親拉風箱,拉得特賣力,喜歡看灶膛裡歡躍的火苗。

  溫罐。鏽跡斑斑的塵封於歲月的塵埃中,對於80后、90后的年輕人來說,確是一個新鮮的詞匯。它是用泥巴或泥巴摻沙子燒制出的廣口容器,沒有把子。當年人們為了節省燒柴,飯做好后,將溫罐盛上水,送入灶膛內,利用灶膛死火將水溫熱。一家好幾口人,就用這一罐水洗臉,洗到最后,水又黑又渾。

  土瓮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農村誰家有幾個像樣的小板凳,就算不錯了。沒有木材可用,農民就用泥巴制作生活用具,土瓮子就是用泥和麥糠制作而成的。有圓形或底口大上口內縮的瓮,盛糧食之用。我家的土瓮子,在西屋臨窗而立,裡面盛放著全家人度年月的五谷雜糧,搖搖晃晃地支撐著那段艱難的歲月。

  現實中,還有許許多多生活用具,完成了歷史使命,從我們身邊消失,比如石磨、轆轤、木桶、蓑衣、米囤……那些消失的生活用具,曾把我們的日子打磨得發亮,把時空變得深邃。在歲月的塵埃裡,我們再也看不到光鮮的影子,卻抹不掉曾經的記憶。

(責任編輯:實習生 包銀輝、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