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興作品《青花天球瓶》
方國興國畫作品《神州四時春》
方國興國畫作品《香溢四海》
近日,“中國陶瓷藝術名家展”在英國劍橋大橋熱展,本次展覽展出作品為景德鎮當代國家級大師和教授的精品力作,包括張鬆茂、徐亞鳳、方國興等在內的瓷畫大師的作品受到當地觀眾的熱捧。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今年4月,是一次中西文化友好交流的見証。參與本次展覽的畫家之一方國興常年客居深圳,本報記者近日有緣走入方先生位於南山的寓所之中,聽他講解中國傳統書畫之道。
書法“闖江山”
方國興1946年生於江西南城。對比江西同鄉,1934年出生的張鬆茂和1940年出生的徐亞鳳,方國興尚算是“年輕后生”。但這位“后生”成名很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以書法揚名。1987年他被《書法》雜志評為“全國37位優秀中青年書法家”之一。現在,他已是國家一級美術師,紫光閣畫院院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方國興告訴記者,他的從藝之路,偶然中有必然。“我從小喜歡書法,18歲高中畢業之后,在縣城裡一所小學從事教育宣傳工作,在牆壁上寫毛主席語錄,練就了一手壁書手藝。”方國興說,“我就這樣被上級單位發現,於1971年調入江西省展覽館(現在的江西省博物館),專門從事書法工作。”
不過,刻苦好學的方國興並不滿足於此,他認為,既然要搞書法,就得精專。於是,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己摸索,開始了書法研究工作。“真草隸篆,四種字體我都下過功夫。其中,篆書和隸書我最拿手。”方國興說。與方國興素未謀面的啟功先生曾贊美說:“方國興先生的‘小篆’和‘墨蘭’堪稱當今之絕。”
繪畫“辟天地”
在研習書法之余,方國興還暗下決定,要自學中國畫。“中國的文人畫講究書畫同源。有書法做基礎,我有信心畫好中國畫。”方國興說。不過,中國畫題材多元,選擇哪種“下手”合適呢?對此,方國興也猶豫過,他最終選擇了花鳥。“也想過畫山水,不過畫山水要游歷名山大川,要現場寫生,沒那條件。”
方國興的花鳥一畫就是30年。30年來,他的花鳥自成一家,風格獨具。“因為我有書法的基礎,所以我的畫帶入了很多書法技巧。有人將之稱為,篆隸入畫。”方國興說。他同時表示,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對他的影響很大。方國興說,要學好中國畫,三分在畫,三分在書,四分在詩書。“為什麼我們現在出不了中國畫大師,就是因為我們只是單純的學畫畫,殊不知畫的功力在畫之外。不讀書,沒有文人修養,不練字,當然畫出來的隻能是皮毛。”
花鳥之中,方國興的“蘭花”和“竹子”尤其讓人稱道。他解釋說,他將篆書的筆法帶入蘭花。“為什麼我的蘭花和別人的不一樣,就是因為,這裡面線條多。線條是什麼?就是書法。”方國興說。而人稱“方竹”的竹子,則是因為方國興將魏碑的筆法帶入了竹葉之中,他的竹子因此厚重而又充滿勃勃生機。
瓷畫“開新韻”
上世紀90年代,在書畫取得一定突破之后,自強不息的方國興又將目光投向了瓷畫。“我是江西人,江西又是瓷都,自然就想到在瓷器上繪畫。”這一畫,就停不了手。“瓷器有它的特殊性,它跟紙本很不一樣,放入窯中又有變化。”方國興回憶起剛開始練習瓷畫的那段時間,燒壞了不少罐子。“也有沮喪的時候。”
但是,勤於鑽研、不言放棄的性格終於讓方國興“守得雲開見月明”。為了練習瓷畫,方國興甚至在景德鎮建了工作室。他說:“其實不是難事,多練習總結就好。”2000年之后,方國興的瓷畫開始了“周游列國”之旅,他常常在國內外舉辦瓷畫展覽。“瓷器是中國的代表,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兩者結合,生命力無限。”方國興說。他還告訴記者,在今年4月劍橋的展覽結束之后,他和張鬆茂、徐亞鳳等還要到加拿大講學,交流、傳播中國的瓷畫藝術。
回顧自己的從藝之路,方國興說,自己不是學院派出身,但一路“摸著石頭過河”,也有積累些許經驗。“苦練必不可少,讀書是根本。另外,臨摹是沒有前途的。隻有走自己的路,集百家之所長,方能開宗立派。”方國興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遺憾。他笑言:“詩書畫,我的書和畫還馬馬虎虎,可是詩就不行了。”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