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
加劇“曾隨”爭議
▲ 出土的青銅戈,表面有清晰的九字銘文: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
黃鳳春告訴記者, “曾隨之謎”由來已久,但在1978年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曾侯乙墓后,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據黃鳳春介紹,關於曾國其名,在春秋、戰國的文獻裡,均沒有記載。從宋代開始,卻有曾國出土的青銅器見於著錄。新中國成立后,在河南南陽盆地南部和湖北棗陽、隨縣一帶的隨棗地區,也相繼出土了不少曾國青銅器。對此,學術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曾國即隨國,理由是它們所處地域相同。曾國器物出土地點以“隨棗走廊”東南端即今隨州、安陸、京山之間較為密集。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在相同時期,這一帶為隨國所在地,因此“曾”即是“隨”。此外,古籍中一國兩名的記載很普遍,如“楚”稱“荊”,“魏”稱“梁”,比比皆是。
但不少人認為“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
黃鳳春稱,曾侯乙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編鐘在內的大量有銘文青銅器,銘文全被打上了“曾”的印記,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存在一曾國,確無疑義。那麼,曾國究竟在哪裡?由於曾侯乙墓震驚世界,“曾隨之謎”爭論由此更為激烈。后來,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在其撰寫的《曾國之謎》中,首倡“曾隨合一”說,該學說在如今學術界佔主導地位。(管菁 楊理勝 孫夏)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