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國首件文物出土 "曾隨千古之謎"再起謎局[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隨國首件文物出土 "曾隨千古之謎"再起謎局[圖]

黃鳳春介紹,墓群發掘出土了青銅、陶、玉等各類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銅器半數以上。經推算,文峰塔21號墓的年代比曾侯乙墓大約晚100年左右,因此這把戈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主人應是戈銘文上所記載的“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2013年02月28日09:54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隨國首件文物出土

  “曾隨千古之謎”再起謎局

  主人是隨國“國防部長”破解“曾隨之謎”為時尚早

  今年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報告稱,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銅器——戈。專家稱,“這是漢東之地出土的第一件隨國銅器,也是目前我國第一次發現的出土隨國銅器”,對破解困擾考古界30多年的“曾隨之謎”有重大價值。

  這件戈從何而來?它為何引發各界關注?何謂“曾隨之謎”?它能否破解這個歷史謎團?記者近日採訪了省博考古專家,還原考古現場、細解文物詳情。

  險遭盜墓賊洗掠

  【還原現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是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考古挖掘的領隊,他還原了當時的挖掘經過。

  2009年6月,省考古所接到舉報,稱位於隨州市文峰塔社區居委會二組的地下有編鐘等文物。經考古人員現場嚴密勘探和小面積挖掘,初步確定此為春秋晚期至東漢年間墓群。去年6月,省考古所啟動發掘工作,陸續發掘65座墓葬。

  黃鳳春介紹,墓群發掘出土了青銅、陶、玉等各類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銅器半數以上。在21號墓出土文物中,“這把戈和一些刻有‘曾’字的青銅器,擺放在一起,安靜地躺在禮器穴裡,顯得尤其打眼”。

  這把戈長21厘米、寬10厘米,略有殘破,表面有清晰的九字銘文,銘文為“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黃鳳春告訴記者,這把戈能重見天日,相當不易,墓群中的部分大型墓葬寶物曾遭盜墓賊洗掠,21號墓位於墓群中部,規模中等,不太顯眼,才得以幸免,保存完好。

  【文物鑒定】

  主人是隨國“國防部長”

  銘文又稱金文或鐘鼎文,是一種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往往包含有重要的歷史信息。黃鳳春介紹,“隨”字在此應作為國名來理解,隨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姬姓古國,其中心區域位於漢東地區的今隨州市﹔“大司馬”是古代掌握兵權的官員﹔“獻有”是人名﹔戈是此人的兵器。

  這把戈的主人是個什麼人,墓中為何出土有戈?黃鳳春認為,“戈”在中國古代男性墓葬中很常見,湖北包山墓葬等均曾有出土,墓葬主人都曾征戰沙場,死后將其生前使用過的戈放於墓中陪葬,以表明其身份和性別。

  經推算,文峰塔21號墓的年代比曾侯乙墓大約晚100年左右,因此這把戈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主人應是戈銘文上所記載的“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專家之爭】

  破解“曾隨之謎”為時尚早

  在黃鳳春提供的考古報告中,記者看到這樣一句話,“首次出土隨國銅器,糾正了古隨國轄境內不出隨國銅器的誤解,對探討‘曾隨之謎’有重大學術價值”。

  何謂“曾隨之謎”?黃鳳春解釋,“曾隨之謎”即“曾國隨國之謎”。史料記載,隨國是春秋早期漢東第一大國,但長期以來,在古隨國轄境內出土的多是曾國銘文銅器,而非隨國銘文銅器。由此引發學術界爭論——曾、隨是一國兩名,還是兩個國?這個謎團持續30多年,一直未解。這把戈的出土,無疑讓這項研究推進了一大步。

  不過,也有歷史學家持不同意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羅運環認為,僅憑這把戈,仍然無法搞清曾、隨到底是一國兩名,還是兩個國家。他認為,在獲得更多歷史信息之前,破解之說無從談起。

  據悉,目前考古人員已將21號墓的完整棺木從考古現場轉移到文博單位用於整理研究。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