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增破解本土歌劇“創作荒”:關鍵要“三貼近”--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林文增破解本土歌劇“創作荒”:關鍵要“三貼近”

2013年03月01日13:51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人民網記者許心怡攝)

    視頻回放 文字實錄 直播頁面

    人民網北京3月1日電 (實習生 包銀輝)“《貓》、《獅子王》等音樂劇在中國為何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今天做客人民網文化頻道,解讀西方歌劇在中國的“水土不服”現象和本土經典歌劇的“創作荒”。他說,改革開放后,外來的作品不斷涌現進來,觀眾的選擇度大了,文化的繁榮增加了我們創作的難度。

    2013年兩會召開在即,人民網文化頻道近期聯合文化部推出“兩會文化界代表委員”系列訪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3月1日做客人民網文化頻道,就“‘高雅’歌舞劇如何走近百姓”、“中國歌劇舞劇院如何深化內部機制改革”、“用什麼樣的戰略去贏得市場”、“如何讓中國歌劇重新獲得活力”等熱點話題與網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就歌劇被貼上高雅的標簽后商家將其包裝成隻有富人才能夠享受的藝術這一現象,林文增表示:“這樣的現象是不應該的,應該加以改變。”針對西方經典歌劇在中國的諸多怪相,林增文給出了更深層次的解讀:“總體來講,還是根源上的問題,媒體導向,國民素質,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都是要結合起來的,不是簡單光看一個歌劇,看一個作品,看觀眾接受度和廣泛度,我覺得是全方位的,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談到近年來中國經典歌劇的“創作荒”問題,林增文認為:“主要的問題在編導、編劇、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思路上,即如何定位的問題。我們把自己端起來,就搞成了小眾藝術。關鍵還是要做到‘三貼近’,就像毛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講的:文藝是為廣大公眾群體服務的。要為老百姓所想,產品定位才會准確。以前的《白毛女》、《在那遙遠的地方》、《江姐》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隨著改革開放,外來的媒體和作品不斷涌現,觀眾的選擇度就大了之后對我們的要求就更高了。實踐証明,‘三貼近’、接地氣的定位才是對的。”

(責任編輯:實習生 包銀輝、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