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加強農村文化生態建設--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加強農村文化生態建設

2013年03月04日14: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在京開幕。會議開幕前,少數民族委員神採奕奕步入會場。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在2237名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新委員有1080名,所佔比例接近半數。新委員、新履職、新建言。他們對大會的感受如何,關注哪些話題,對於參政議政有何打算?

  “作為新任全國政協委員,我肩負著人民的囑托,要認真履行參政議政的職責,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盡一份力。”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這樣對記者說。潘魯生是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課題的總負責人,他十年如一日,堅持在基層農村開展調研,希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為中國農村找到一條以傳統手工藝為切入點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作為新委員,他關注的目光仍在農村,將提交《關於加強農村文化生態建設的提案》。

  潘魯生認為,農村文化建設要改變過去單純的“送文化”“種文化”等城市文化輸入模式,要抓住農村特色,加強農村特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如結合農村特色手工藝資源建立“手藝傳習所”,成立“農村特色文化服務中心”等。另外還可探索政府出資、企業參與、行業協會主辦、機構聯辦的管理模式,為農村特色文化資源轉化搭建招商引資平台、公共技術研發平台、信息咨詢平台、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人才培訓平台、展示交易平台、質量檢測平台以及成果轉化平台等服務管理平台,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務。

  同時,潘魯生強調農村文化生態建設的主體是農民。他說:“農村文化生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人的問題,即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體缺失問題。建議實施青年農民‘固土’培訓計劃,即以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村手工藝等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農村職業教育,或結合特色民間文化發展手工藝等農村副業,同時設立農村‘產學研’合作基地,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首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知名編劇高滿堂直言感觸很深。“經過會前兩天多時間的培訓,我深刻感受到做全國政協委員和地方政協委員區別還是很大的,大在哪裡?就是能夠發揮的作用和空間更大了。”他笑著說,很多提案比如關於作品版權和文化發展戰略等,必須在這樣一個全國性平台上才能得以解決,“這個平台確實是我們委員發表真知灼見的地方,可以和國家各部委直接對話。正是這樣,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更大了,這幾天我都在認真撰寫和修改自己的提案。”

  這次會議處處吹來的清新之風也讓高滿堂倍感欣喜。“中央提出的講真話、講實話,得到委員們的一致擁護,空話、套話沒有了,大家有什麼問題都是開門見山,會風好,氣氛也因此顯得很活躍。”高滿堂說。

  對這次會議的期待,高滿堂最關心的是如何加快推動中國文化尤其是影視劇更快走出去的問題。他為此准備了兩個提案,期待能夠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並加以解決。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曾擔任陝西省政協委員,第一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他激動之余略感忐忑。他坦言,“作為美術工作者,我和全國政協打交道很多,但對全國政協的具體工作還停留在表面的認識階段。”為此,在會前舉行的新委員培訓會上,他十分認真地進行了學習。

  對於全國兩會,楊曉陽有著很大的期待:“中國國家畫院致力於打造最具中國特色和最具時代特色的藝術,期待這次全國兩會能夠更多呼吁對美術的關注和支持,希望中國美術能夠在世界上取得應有的地位。”

  來自浙江杭州的新委員趙光育十分關心地方傳統戲曲的發展和保護,他認為傳統戲曲正面臨著來自社會觀念、現代生活方式、傳統傳承方式等多方面的挑戰。為了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趙光育希望國家能加大對地方戲曲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構建地方傳統戲曲文化保護的傳承體系,也希望相關職能部門、專家學者和劇團藝人能夠繼續開展普查,盡快摸清我國傳統戲曲的家底,因地制宜設立地方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這次政協開幕會體現了新氣象、好會風。”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鬆說,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總共不到16頁的篇幅,結構簡明,思路明晰,內容翔實,文風朴實無華。談到自己最關注的文化創新,李修鬆建議把文化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他說,中外歷史一再証明,文化創新性強,文化就會先進,文化資源就會經過創新利用,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反過來,如果文化創新性弱,甚至保守性強,文化就會落后,那麼這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資源就難以得到有效轉化,甚至成為包袱,制約其經濟社會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改革攻堅、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等深層問題,還是要依靠文化創新激發全民的創造活力。

  記者 李珊珊 郭人旗 劉修兵

(來源:中國文化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