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說話像粵語?
中古漢語朗誦版《唐詩三百首》引關注,語言學教授稱還原古人說話難以實現
(記者劉雅婧)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具備文字之美,也具備音韻之美。只是唐代的詩人們早已不在人世,也沒有錄音設備,唐詩到底該怎麼讀,從何考証?
近日,網絡上流傳起《唐詩三百首》的中古漢語配音朗誦版,部分聽過配音的網友們表示:“怎麼唐代人說話有點像粵語?”很難想象,大唐長安的詩人們朗誦詩歌,發音並不像現在的陝西話,而是像粵語?
中古漢語朗誦版參考了《切韻》的音系
這部在網絡上頗受關注的《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朗誦版,由電子書出版機構字節社推出,收納進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記者還看到,杜甫的《望岳》一詩,被逐字配上了音標,這些音標都有別於傳統的漢語拼音。
作者嚴實自稱是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后,他向記者介紹,該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根據對韻書《切韻》的考據,構擬了一種中古漢語(注:中古,即三國至宋朝時期),進行朗誦。他表示,書中的整個音系,還有每一個音,都是有考証的,且參考了很多音韻學者上百年的成果。因此該書“雖不算學術著作,或類似於科普。”
據介紹,在隋文帝年間由陸法言主編的《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古韻書,此前的語音已無法系統考証,代表了南北朝時期士族所使用的語言。之后各朝各代雖然口語發音有變化,但韻書依舊遵循《切韻》系統編修。大多數漢語方言以及域外方音——除閩語外——的發音基本都是切韻音系的繼承,例如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的漢字發音等。
而北師大語言學教授王寧則告訴記者,根據某些韻書,對古代語音進行構擬,在學界很常見,但是多為對音韻的體系和關系進行的構擬,而根據一些方言和范文,對發音進行准確構擬還原,“比如對唐代人說話的聲音的還原”,則較難實現,她表示:“這種構擬是難以証偽也難以証實的。”
中古漢語聽起來像粵語嗎?
為什麼《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版讀起來像粵語?這個問題是很多好奇的網友關心的。
在古漢語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粵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某些特征(例如保留大量入聲字)。但是,嚴實表示,不能因此認定用粵語讀唐詩才是正宗發音,也不能認定以北方方言為本的普通話則是“不文”的外族語(“胡人話”)。他在《中古漢語語音教程》的序裡說,如果讀者覺得他的讀音聽起來像廣東話,是因為如今的普通話乃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人們比較熟悉北方話。
針對粵語是否能代表中古漢語的問題,王寧認為,語言的演變非常復雜,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來,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詞匯。“在吳語區,贛南語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語音中的入聲字”,但是,沒有哪種現代方言會和一千多年前的漢語完全一樣,方言的演變,除了時間的影響,還有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難說哪一時期的哪一種方言更接近中古漢語,比如唐朝話。”
■ 微博眾議
@忘機子_有父策風陸孫氏:經他口中讀出的中古漢語(三國至宋朝時期)奇異音聲,仿佛一條時光隧道,將我們送回數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中古讀音應該不能完全復原的,這個系統還是構擬的吧?
@曉風_機器學習:好悲劇,除了最后一句“一覽眾山小”,其余的完全沒聽懂﹔敢情古漢語和當代漢語發音區別這麼大!
@無所短長:這是很無聊的噱頭。古音作為專門的研究以及在特定的專業范圍內使用是有價值的,但播及民眾極其沒有必要。好比木乃伊擺放在博物館有展示價值,對考古學家有研究意義,但放到大眾家裡當擺設就恐怖了。
@yuanshan偉嶺:《望岳》之神曲。
@寒潭俠隱:這怎麼看著都像是閩南話啊。
@Captain在雲端:雖然不習慣,但是粵語是留存古漢語發音較多的方言,聽同學用粵語念過《鵝鵝鵝》,非常美。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