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
著名導演馮小剛日前陷入一場批評“吊絲”的輿論漩渦。對此,語言學家郝銘鑒評價稱,這個詞確實不得體。他認為,當下大量的流行詞語“粗鄙化”,“向下滑”的傾向非常突出,這跟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有關。
“吊絲”不得體 不贊成濫用
著名語言學家、《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已經知道馮小剛批評“吊絲”這件事,也認為這個詞不得體。“我是不贊成這個詞(吊絲)濫用的”。這個詞是由李毅貼吧的粉絲而來的,即便如此,從傳統來講,凡是提到生殖器,隻有很粗俗的人才會直接講出來。稍微有點修養的,都盡可能不提。書面則會有些代用的字詞,不會直接用。
對“吊絲”這種有些遮掩的做法,郝銘鑒並不認同。“換湯不換藥嘛”。他介紹說,上海語文學會曾開會討論過2012年的流行語。與會者認為,當下大量的流行詞語“粗鄙化”,“向下滑”的傾向非常突出。專家們在會上談到這個詞,都用“某絲”代替。
去年年末,郝銘鑒所在的《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語”。作為當年最為流行的詞語之一,“吊絲”並不在列。他解釋說,之所以沒有選,主要是認為,從社會文明建設方面,不宜提倡這個詞。流行語的評選要有一個導向,要將社會語言向健康的方向引導。
“這些詞語的大量運用,很可能使得某些人心理上不再有羞恥感、道德感,好像什麼話都能說。一個人如果在語言上越來越粗鄙,他的行為也很難文明。”他說。
“與其說是語言問題 不如說是社會問題”
郝銘鑒認為,“吊絲”這種文化的出現,與其說是語言問題,不如說是社會問題。很多過去被認為帶有貶義、嘲諷意味的詞,現在完全能被接受,比如“驢友”、“白骨精”、“悶騷”等。這是一種很典型的自嘲心理。使用者通過自嘲顯示出自信,他們確信自己不會因為這些稱謂造成任何傷害。
“吊絲”和上述詞語的差別在於,它還是一種心理上的防御。“這是一種阿Q心理。把自己放得很低,形成對社會傷害的防御機制。他一方面在努力,在向往,但又知道這條路不好走,隨時可能失敗,索性把期望值放低,‘哪怕我是吊絲,我也能夠接受’。在這個基礎上,他就不太容易受傷害。”郝銘鑒解釋說。
“吊絲”還能火多久?郝銘鑒認為,現在因為使用的人很多,這個詞還會流行一段時間。但慢慢的,就會隻有少數人在特殊場合用一用。這個詞不可能在媒體上長期、高頻出現。 張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