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2013年03月09日09:41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經濟“硬實力”相比,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亟待提升。政協委員們肯定了近年來文化“走出去”的成果,並對如何提高“走出去”的效果、順利“走進去”提出了建議

  搭好翻譯這座橋梁

  “莫言得獎,翻譯有功。”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其作品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也成為中國讀者關注的對象。此前,由陳安娜翻譯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三本小說在瑞典出版。為此,不少中國讀者向陳安娜表示感謝,稱贊“好的翻譯是作品的重生”。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學藝術也獨具魅力,在世界文化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但是直到去年,中國作家才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其中很關鍵的原因就是,缺乏具有很高翻譯水平和文學水平的翻譯家將精品文學對外傳播。”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總編輯黃友義委員認為,高品質的翻譯人才嚴重匱乏,影響了“走出去”和“走進去”的步伐。

  “一個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保爾·柯察金這句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話,經我國翻譯家高莽譯出,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同樣因為江楓將之賦予了中國文字的優美意境而家喻戶曉。身兼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職務的黃友義委員說:“正是經翻譯大師之手,外國文學才進入到中國人的世界。”

  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成效顯著,圖書版權進出口比由2002年的15︰1降至2011年的2.1︰1。然而,盡管《中國讀本》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海外發行達1000多萬冊,盡管《於丹〈論語〉心得》在海外出版了27個語種29個版本,並且累計銷售超過36萬冊,但“能產生大規模國際影響的佳作寥寥,原因就在於缺少優秀的翻譯人才”。從事出版工作多年的黃友義委員認為,“不是我們沒有精品力作,也不是我們的作家水平不高,而是囿於我國‘為人作嫁’的翻譯隊伍水平,中國文化‘走出去’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

  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語言服務類企業3.7萬余家,全職翻譯從業人員約64萬人。人才少、各自為戰、資源分散、水平良莠不齊,這種局面亟待改善。在擔任國際翻譯家聯盟第一副主席期間,黃友義委員切身感受到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建議,盡快開展國家翻譯人才庫建設工作,有利於翻譯行業的健康及可持續發展,有利於翻譯人才資源的集中整合,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有利於加快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進程,並最終“走進去”。

  關鍵要找到文化的交匯點

  去年9月,中國京劇“唱響之旅”在德國的慕尼黑、意大利的卡塔尼亞、科森薩、阿美利亞巡演九場,觀眾近萬人。為了讓京劇之聲在“歌劇故鄉”的劇院裡回蕩,引發金發碧眼觀眾們的興趣,主辦方做了不少細致的“功課”:介紹京劇的臉譜,講解蘭花指和劍指的手形,提供德文和意大利文的字幕和劇本,事先請外國媒體發劇評向當地觀眾推介京劇之美。

  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委員擔任此次京劇巡演藝術總監。他談了自己的體會: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不斷加強,但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從思想理念、文化產品到文化符號,都還存在較為嚴重的“認知逆差”。因此,“每次我們走出去都在想,到底讓外國觀眾欣賞我們哪些東西,到底用什麼樣的形式讓他們對我們的藝術產生興趣。我們需要通過尋找文化的交匯點和共鳴點,來讓外國觀眾了解京劇的美。”

  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顧欣委員打了個比方,為什麼中國菜推廣到了國外?因為國外的中國菜從細節做起,加入外國人習慣的原料和方式,雖然不如在國內那樣正宗,卻很合外國人的口味,這就使它能在國外生存發展。 因此,“推廣中國文化,怎麼切入很重要。把《梁祝》介紹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可能讓外國觀眾產生了解中國作品的興趣。”他說,“中華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我國重大戰略,有必要在整體思路以及運營模式上加以提升,也有必要在營銷細節上與國際接軌,按照外國受眾的習慣傳播我們的文化作品,暫時‘妥協’是為了持久地‘走進去’。”

  注重讓價值體系“走出去”

  一本並非暢銷的山水田園詩派研究書籍引起一位韓國人的關注,他隨即把這本書翻譯成韓文出版了。吸引他的是什麼?——是從古詩詞中體現出的中國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

  “文化‘走出去’,不是強加的,需要有深刻的認同。這種認同是超越民族、超越時代的精華所在。”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曉音委員感慨地說,中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額從2001年的30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217億美元,在數字背后,要形成文化認同才能“走進去”。

  “文化,乃以文化之。現在,我們中國人走出去,給世界的印象是什麼?如果是好的,那麼外國人就會認可你,接受你,就會了解你的國家更多深厚的東西﹔如果他沒有好感,其他就無從談起。”葛曉音說,“其實,隻要我們的素養、底蘊提升了,我們的軟實力必然能得到體現。這樣,文化‘走出去’才能有穩固的基礎。”

  既然是向世界推廣中國,就應選擇一些能夠代表我們精神價值高度的理念傳遞出去,比如“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海納百川”。中央黨校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委員認為,“文化的概念很寬泛,但並不是所有文化內容都構成軟實力。”他相信,隻有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走出去”了,才能真正增強國家“軟實力”。“這就需要在各種文化交流和文化交易活動中,注重讓我們的價值體系‘走出去’,讓我們的價值觀念能夠說服人,贏得尊重和認同,才能真正‘走進去’。”李忠杰說。

  (本報記者 張玉玲 劉 彬 靳曉燕)

(責任編輯:娛樂實習生、李岩)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