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近日在武漢大學作了一場名為“語言的功能與陷阱”的講座。他在講座中說,“視聽產品和網絡如此發達,產生了文學可能消亡的觀點。文學需要語言符號承載,但目前來看,語言的吸引力遠不如畫面聲音來得使人輕鬆,比如大家看《紅樓夢》的電視劇,裡面有美麗的林黛玉,有體貼的賈寶玉,有直觀的畫面,都不想去看《紅樓夢》的書了。”王蒙說他為此很擔心:因為語言和人的思想聯系最緊密。教育學家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低者,很難在語言上有足夠的發展……
看完王蒙的這段評論,不由得讓我們想到如今的文化現實。這的確正如王蒙所說,我們的思想、精神和心靈,正在受到技術、網絡的各方面進攻。我們受到了各種圖像的進攻,這些圖像不給我們任何空閑去思考﹔我們受到各種印刷品的進攻,這些印刷品使我們不必再去思考。我們把思考的任務交給了“視聽產品和網絡”,這造成了我們精神的貧乏,思想能力的退化,這種實質的喪失甚至會波及我們的創造活動。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王蒙為什麼說發達的視聽產品取代了我們的文學閱讀,為什麼要憂慮和警示“文學可能消亡”了。
真正的文學、真正的文學閱讀的失落、沒落,在不同的文學歷史發展時期,都能很輕易地找到這樣的例子和事實。而今天,現實的文學環境、閱讀潮流,也的確正是這樣的一種情形。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聽到了更多的聲音,從各個方向傳來﹔也看到應接不暇的畫面,包括新產品廣告、電視新聞、肥皂劇……商業利益制訂的潮流將人變成附庸﹔世界成了各類大潮流、大事件、大人物和抽象數據理論構成的龐然大物。迷失、空虛佔據了披著虛榮外衣的人們。而我們聽到的發自心靈和靈魂的文學的聲音,卻日漸稀少。
再看看大眾讀者的閱讀趣味,現在圖書界暢銷的或者大眾讀者所廣泛閱讀的,是以文學名號或者文學的面貌出現的“讀物”為主,而文學、文學作品或者真正的文學的閱讀,則越來越不足,越來越少……恐怕誰都不能回避當今文學界、閱讀界的這樣一個尖銳的現實,就是文學在日漸沒落,各種各樣的“讀物”泛濫、風行。
因此,王蒙告誡大家“文學可能消亡”,實際上就是警示我們,在今日“視聽產品和網絡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搶救我們的文學感受力,我們需要從文學的閱讀中汲取和培養思想的能力,精神的能量,我們需要通過真正的文學閱讀重獲感受歡樂、悲傷、同情、憤怒的能力。文學使我們的生命充滿活力和激情,成為精神健全、飽滿的人。文學會讓我們呼吸從容、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容貌親切,會讓我們心靈與心靈相互靠近。文學,會讓浮躁不安的人沉靜地坐下來,閱讀、思考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感受,從而緩緩走進自身的內在,逐漸喚醒生命裡本就存在的各種感受力。人類的文學寶庫中所蘊藏的感動與美妙,會成為我們的新生之門。這就是我們今天更需要文學、文學閱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