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不是八年游戲”、“這是在胡鬧”……兩會期間,多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對當下抗戰劇娛樂化傾向提出了批評,加上此前網絡上對某些過度娛樂化抗戰劇的吐槽調侃,一時間,抗戰劇仿佛成了“雷劇”的代名詞。這樣的輿論環境也讓不少影視機構憂心忡忡。此前涉案劇、古裝劇、穿越劇等題材劇都因爭議多而遭限制,部分影視公司因此元氣大傷,如今抗戰劇會不會“重蹈覆轍”?如何讓抗戰劇叫好又叫座?日前,南京多家影視公司負責人一起探討了這些話題。
收視率有保証,抗戰劇受二線衛視熱捧
“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的跟風現象很多。作為勢單力薄的電視劇制作者,面對相對強勢的購買方有些如履薄冰,我們在創作時首先要考慮購買方能否接受。”江蘇中天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隆曉輝認為,這幾年抗日劇的重復生產和當下電視劇創作的生態環境有著密切關系。
江蘇省浪淘沙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浩說:“抗日劇為什麼火?一方面是成本相對少,不需要大腕,給中小型影視制作公司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抗戰劇在二線衛視非常有市場,是它們對抗一線衛視的“法寶”。
隆曉輝介紹說,現在的電視劇發行模式中,衛視佔了大頭,江蘇、湖南等一線衛視以高價搶走了最優質劇,二三線衛視出手難有大手筆,於是收購價不高、老百姓又喜歡的抗戰劇就成了山東、貴州等一批二線衛視的首選。去年,由江蘇中天龍和江蘇省浪淘沙影業聯手打造的《我的抗戰》在山東衛視播出收視率極高,於是今年他們再度打造了《我的抗戰2》,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
鳳凰傳奇影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楓告訴記者,每年電視劇交易會,起碼有超過10家衛視給出過“我們要抗戰劇”的訊號。這樣的信息反饋給制作方,一窩蜂做抗戰劇自然不稀奇。
批評聲引憂慮,一批抗戰劇暫時擱淺
抗戰劇一窩蜂上馬,為了吸引眼球,種種匪夷所思的橋段就出現了,《抗日奇俠》更是因劇中“英雄徒手撕鬼子”的情節遭網友吐槽。兩會上,演員陳道明直言有的抗戰劇“是在胡鬧”,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稱有的抗戰劇“將八年抗戰拍成了八年游戲”。
目前,熒屏上的抗戰劇大致分為以《民兵葛二蛋》為代表的傳統抗戰劇、以吳奇隆主演《向著炮火前進》為代表的偶像抗戰劇,以及《抗日奇俠》為代表的武俠抗戰劇三種類型,而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后兩種。“其實,后兩種在抗戰劇中所佔的比例並不多,但如今卻引起了很大爭議,導致對抗戰劇題材幾乎是一邊倒的罵聲,這讓我們很擔心。”據記者了解,有些影視公司擔心正在拍攝或者進行后期制作、發行的抗戰劇砸在手上,一些本來打算投拍的抗戰題材項目也暫時擱淺。
這樣的“恐慌”是否杞人憂天?隆曉輝對記者表示,涉案劇就是“前車之鑒”。2004年,因有人反映涉案劇中有些情節對犯罪手法表現得過於詳細,可能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國家廣電總局一紙文件讓涉案劇從此退出了黃金檔,不少影視公司因此大傷元氣。
業內人士:加強內容審查別搞“一刀切”
要讓抗戰劇逃離被吐槽的命運,在業內人士看來也並非難事。
“不能因為一兩部不好的作品,就對一類題材‘草木皆兵’,搞一刀切。”隆曉輝認為,解決抗戰劇過度娛樂化的根本在於通過審查對內容把關,而非題材設限,“比如徒手撕鬼子,那只是一個鏡頭、一個設計出了問題,也不是全片都在撕鬼子。審查時把這類鏡頭拿掉,就不會引起爭議了。”
多位業內人士呼吁,建立科學的內容審查制度和題材的標准界定,讓市場去選擇,才能豐富片源題材,淘汰次品留下精品。涉案劇、古裝劇、穿越劇……設限的種類越來越多,“開禁”的題材卻沒有,這才造成了大家普遍扎堆抗戰劇,拍出來的東西自然良莠不齊。劉小楓表示:“一直在設限,通道越來越狹窄,大家都擠在裡面,最終都沒有好的出路。不如多開幾個口子,來解決這個問題。”
記者 邢虹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