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內地演出票價世界最高 怎麼傷得起?--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評:內地演出票價世界最高 怎麼傷得起?

高票價並不是一個新鮮或隱秘的話題,事實上,當文藝演出日漸與民眾生活更為接近時,票價問題便愈加明顯地凸顯出來。
2013年03月12日08:22    來源:楚天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楊麗萍舞蹈

  圖為:卡門歌劇音樂會

  圖為:《媽媽咪呀》中文版

  圖為:蔡琴武漢演唱會

  圖為:話劇《寶島一村》

  本報記者張聰

  昨日下午,琴台大劇院售票廳內,盯著售票窗口顯示屏上座位示意圖,陳樂江頗有些躊躇:本想帶妻子、孩子觀看15號晚上的話劇《茶館》,可工作人員告知其原有門票已全部售空,僅剩的樂池座位票價為1280元,“太貴了,三個人看場演出得花我一個月工資。”他想了想,搖頭遺憾離開。

  想看場好演出,卻被高票價嚇退,陳樂江並不是一個人。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吳碧霞以詳細數據証明,中國內地的文藝演出票價世界最貴,令普通老百姓難以承受。作家方方也轉發人民日報微博,贊成演出票價過高的看法。演出票價到底有多高,為什麼這麼高,怎樣的演出票價,才能讓普通人消費得起?昨日,記者採訪江城多家劇院經理,演出商及觀眾,探討演出高票價的秘密和出路。

  內地演出票價,竟是世界最高

  高票價並不是一個新鮮或隱秘的話題,事實上,當文藝演出日漸與民眾生活更為接近時,票價問題便愈加明顯地凸顯出來。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吳碧霞現場公布一組統計數據,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演出票價為450元,國家低收入人群的月平均收入是2000元左右﹔俄羅斯低收入人群的月平均收入是15000盧布,普通演出票價僅為100到150盧布﹔美國藝術演出的票價平均每張45美元,低收入人群月均收入3000美元左右。吳碧霞稱,中國內地現在演出票價是全世界最高的。她建議文藝演出票價應該更合理,真正實現“文化惠民”。

  無獨有偶,上海歌劇院歌劇團團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鬆坦言,演出票價超過300元大眾就很難接受,廣大學生很需要戲劇文化的滋養,票價太高會抑制消費,更直言,劇場租金高是票價高的原因之一。

  圈內人都忍不住發聲,作為觀眾,高票價更是“切膚之痛”:王菲2011年在漢開唱創下“最低票價500元,最高票價3000元”的記錄,同年王菲台北演唱會最高票價為8800新台幣(人民幣約1800元),香港站最高票價更僅為980港幣(人民幣約800元)!2012年陳奕迅武漢演唱會最高票價為1600元,而香港演唱會最高票價僅為680港幣(人民幣約550元)。

  去香港看演唱會,搶票蹭票不花錢

  票價太高買不起,又想看優質演出,怎麼辦?觀眾自然會想出各種“殺招”應對。“殺招”之一,就是直接去香港看演唱會。去年8月,在某企業工作的張小姐就跟朋友一起到香港看陳奕迅,380元港幣的演出票加往返臥鋪票再加上香港一天的住宿費,算下來比在武漢看陳奕迅的票價還低,“而且當時我們是在國際博覽中心,場地非常小,看台上都能把陳奕迅看得清清楚楚!”

  當然,這畢竟是時尚年輕人的專利,大量中老年觀眾,想看演出,一般會等待省文化廳的惠民演出:隻要肯起早到各大劇院排隊,就能領到免費票!但不到現場,你永遠體會不到“領免費票”的艱辛,琴台大劇院業務部經理盧標生回憶,2010年省文化廳惠民演出政策推出當天,他們准備了說唱團的《一碗都是我的》,沒想到3000張免費票卻引來了3萬領票人,現場場面幾乎失控。沒辦法,最后劇院隻能拿出音樂廳自營演出的票,多發了2000張才擺平。

  江城每個劇院負責人都有本苦難經:每逢演出前要贈票的人比比皆是,於是,在重大演出前,他們不惜關機來躲避想要蹭票的人。

  成本虛高風險大,演出商也糾結

  3萬人排隊領票,武漢市民欣賞演出的龐大需求可見一斑,但讓記者意外的是,高票價不僅“痛”了觀眾,也“痛”了演出商。

  琴台大劇院總經理王文平說起票價,滿臉無奈,在他看來,劇場有劇場的難處,雖然魏鬆直指“劇院租金高”造成票價高,但擁有劇場不代表能降低票價:好不容易引進的話劇《茶館》,7個主角,全場演員共七八十人,包括演員勞務、差旅食宿,三場演出成本將近200萬,“劇院隻有1500個有效座位,要回本,平均票價就得在600元左右。”

  而在武漢舉辦過多場大型演唱會的某演出商眼中,造成演出票價高的根本原因是藝人勞務費虛高。他透露,陳奕迅沌口體育場的演唱會成本900萬,其中藝人勞務佔60%,“這60%並非陳奕迅全拿,因為政策限制,港台藝人到內地演出並非易事,演出商需要通過有背景、有靠譜關系的總包公司拿到項目,而他們也要抽成。”他表示,在內地辦演出,各方面關系戶都需打理,比如在體育場開演唱會,給公安系統的演出票至少600張,“這些成本,最后都是觀眾承擔。”而陳奕迅的香港演唱會,“審批手續費低、藝人費用低、樂隊,工作人員,燈光,音響運輸成本低”,票價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高成本造就的高票價,也讓演出商承擔了更多風險。去年11月在琴台大劇院上演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叫好叫座,卻也未能挽回虧本命運,知情人透露,成本虛高讓武漢演出商在考慮項目時通常瞻前顧后,“很多好演出無法引到武漢,就因為大家知道它鐵定虧本。”

  加大支持力度,擯棄灰色成本

  在王文平看來,降低票價是武漢演出市場必須要探索的路。今年1月,琴台大劇院推行“開票日”活動,凡是在特定演出開票當天前來購票的觀眾,享受票價7折優惠﹔開票一周內購票的,享受票價7.5折優惠,開票一月內購票的,享受票價8折優惠。新政推行兩月以來,受益的市民大有人在。而每年琴台音樂廳和琴台大劇院也會大量推出低票價演出,這些演出的最低票價都是10-20元。

  但單靠劇院來降低票價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王文平稱,有些好演出比如《茶館》,票價就沒法打折。他告訴記者,在國外劇場,比如巴伐利亞歌劇院、德意志歌劇院,往往除政府資助外還有一些金融或慈善機構的資助,加上國外劇場基本都有自己的品牌節目,不需引進劇目,成本就能降到比較低,票價也就不高,“說到底還是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

  而在武漢落地舉辦過德雲社演出的音樂人楊樾在微博一針見血,“商業演出市場的平均利潤率不到20%,成本決定票價,一場演出的成本中超過50%是演員勞務費,10%是場租,5%-10%是文化公安費用,5%-10%是宣傳費、20%是制作費,5%-10%差旅和運輸費,要降票價?那就得從這些成本裡摳,大家覺得是哪塊成本抬高了票價?”網友紛紛跟帖,“除了演員,那就是文化公安了!”

  關於高票價網友有看法:

  @雪寧的慢板生活:台灣的演出分成兩個區塊,商業演出,由市場杠杆確定票價,一般都高。但政府會有大量的經費補助在一些藝術節或專場,票價非常低。兩個區塊剛好互補。

  @ 劉哲文化2012:豐富文化演出市場,各級管理部門應該首先降低收費,城管和相關部門放寬宣傳管理,宣傳成本會相對降低。招待贈票也是個很大問題。

  @羽果樂隊經紀:內地還沒有形成良好文化消費的習慣,沒有眾多小型低成本的演出劇場(livehouse),藝人受到經紀公司控制不可能走普羅大眾路線,放下身價去感動更多觀眾。

  @佯偽善:票價確實高,但我覺得不應該降低。拿電影院來講,票價幾乎和國外持平,因為經營一家電影院,不管是地產租金還是放映設備幾乎都和國際接軌,沒有那樣的票價影院就會虧損。所以問題不在票價而在於——什麼都接軌了,就是收入沒接軌。

  @曹晉彰:演出種類太復雜,平均票價毫無意義。90%的演出即使是0票價也無人觀看,其實不是“藝術”拒絕了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拒絕了“藝術”。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