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濟南南新街58號的老舍故居
據《生活日報》報道 記者近日獲悉,位於濟南南新街58號的老舍故居被政府收購了,成為保留下來的第五個老舍故居。
是老舍的第二故鄉
“是的,老舍故居被我們在去年底買下來了,一共花了400多萬。目前,我們正在辦理土地使用和房產產權更改的相關手續。”3月10日下午,濟南市文物局局長於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下一步,文物部門要對老舍故居進行維修和保護利用,以充分發揮它的文化和旅游價值。她說,現在維修工人已經將老舍故居內雜亂的臨時建筑拆除清理掉,隻剩下了北屋、東屋、西屋等主體建筑。
“這是很好的事情!這不但有利於老舍故居的保護和利用,也有利於提高濟南的文化品位。”10日下午,老舍研究專家、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師范大學張桂興教授得知老舍故居被政府收購的消息后很是高興。他對記者說:“老舍稱濟南是他的‘第二故鄉’。作為世界文化名人,老舍的故居確實應該好好加以保護。”
老舍紀念館達5處
“很好!這是一件好事,相當於國內又多了一處老舍紀念館。”11日下午,當記者聯系到正在北京的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告訴他濟南南新街58號老舍故居被文物部門收購保護下來的消息時,他高興地說,現在全國已經有4處老舍紀念館,如果加上這一處就有5處了。
舒乙先生對記者說,第一個老舍紀念館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豐富胡同9號的老舍故居紀念館,第二個是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的“駱駝祥子博物館”,第三個是位於重慶北碚的“四世同堂紀念館”(天生新村63號故居),第四個是位於濟南大明湖公園的老舍紀念館,南新街58號的老舍故居算是第五處。
“老舍故居是保護下來了,但在老舍故居附近的上新街和南新街,還有不少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老建筑。希望相關部門在進行街區改造時統籌規劃,把這些歷史建筑也好好保護下來,和老舍故居一起,共同打造成一個很有歷史文化品位的特色街區,也對推動濟南的老街巷游大有益處。”濟南市文物局局長於茸說,由於老舍故居剛收購下來,下一步的文物征集、布展和對外開放等事宜還沒有具體計劃,但估計不會太久,這些工作就會啟動。
客居四年創作豐盛
上世紀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濟南居住四年多。抗戰爆發后,他隻身奔赴后方。臨行前他發誓說:“我必須回濟南,必能回濟南!”但是,從此他卻未能如願以償。
1930年7月,剛從新加坡回國的老舍先生,應邀來到位於濟南的齊魯大學任教,由此開始了他在這裡客居的四年時光。1934年初秋老舍一度移居青島,但三年之后,應齊魯大學的再次邀請,他又踏上了這座他深深愛著的古城。抗日戰爭的爆發,讓這次僅僅在濟南住了三個月的老舍,迫不得已別婦拋雛逃難到了敵后武漢。
老舍先生初到齊魯大學時,暫住齊魯大學辦公樓二樓西頭向南的一間辦公室裡。推窗遠眺,南邊的千佛山古剎清晰可見,北邊的趵突泉濤聲似乎可聞。此后老舍還曾在齊魯大學大內老東村和長柏路2號(現為長柏路11號)的一棟小洋樓小住,但是居住時間最長的是現在的南新街58號(原54號)的一所院子。這是一處不大的仿古式三合院,幾間素雅的房屋巧妙地圍在一起,形成一組清幽的畫面。院子的東南角和東北角是兩棵高大的香椿樹,香椿樹上還爬蔓著一些絲瓜。院子中央是一棵石榴樹,石榴樹的旁邊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得能照出人影。1931年暑假期間,他回北平與北師大學生胡絜青女士完婚,隨后雙雙返濟,選擇了離齊大不遠的這個院子安家。在老舍眼裡,濟南很美。后來他深情地回憶說:“從民國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濟南住過四載。在那裡,我有了第一個小孩,即起名為‘濟’。”“在那裡,我努力的創作,快活的休息……四年雖短,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正是在這所普通的小院裡,老舍寫出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以及短篇小說《月牙兒》、《黑白李》和《斷魂槍》等,同時還寫出了《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非正式的公園》以及《趵突泉的欣賞》、《濟南藥集》等詠贊濟南風情的美文佳作。可以說,客居濟南的四年,是老舍創作最豐盛的時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