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朝貨幣:銀元寶鐫刻“身份識別系統”(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解密明朝貨幣:銀元寶鐫刻“身份識別系統”(圖)

2013年03月19日13:43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解密明朝貨幣:銀元寶鐫刻“身份識別系統”(圖)

肯尼亞出土600年前“永樂通寶”

  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稱,該博物館與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考察團,日前在肯尼亞的曼達島出土了一枚距今約有600年歷史的永樂通寶。這表明中國與東非開展貿易的時間要早於歐洲。由於錢幣上鑄有“永樂通寶”字樣,研究人員判斷,其鑄造年份應處於中國明成祖朱棣在位的1402年至1425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遍訪亞洲和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船隊最遠到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不僅開辟了海上航路,促進經貿、文化交流,而且傳播了友誼,對人類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研究人員說,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哥倫布(美洲大陸的發現者)”,發現來自中國的古錢幣意義重大,能証明鄭和率領的船隊的確到過肯尼亞。

  其實,明朝的經濟發達與國力強大相得益彰。豈止是鄭和下西洋時捎帶去了明朝的銅錢,假以時日,銀錠多半也是可以再出土一些的。因為,明朝是“銀本位”帝國,明朝社會的商業氛圍濃厚,人民的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花銷也七零八碎,稍大宗的結算皆是以銀兩計的。

  “腰纏萬貫”赴飯局

  據成書於明末的《萬曲合選》記載,買半斤上好的生牛肉,隻需付上五十個“萬歷通寶”的銅錢﹔可如果要在揚州城裡隨便找個酒家,叫一碟分量隻二三兩的鹵牛肉,則需付上兩百個銅錢了。如果更有雅興,在“燕歸舫”(類似於水上餐廳)上小酌時,吃一碟更為精致的鹵牛肉,則至少需要五百錢了。那麼,要吃一份“風雅”的牛肉,帶上五百個平均重量至少兩克,共計1000克,也就是兩斤重的銅錢赴約,總有點不近人情,近乎搞笑了吧。

  吃牛肉分出了檔次,明朝的消費者大多也隨身備好了銀兩。畢竟所謂“腰纏萬貫”去赴飯局的話,如果全是帶的銅錢,會被活活累死。

  除了在明代古籍的文字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銀本位”的切實存在與消費細分,實際上,還可以在地下陵墓裡“挖掘”一下明朝的“銀本位”。譬如說,萬歷皇帝的定陵就共出土65錠銀元寶,分別出自萬歷帝和孝端、孝靖皇后棺槨內,其中萬歷帝30錠,孝端皇后30錠,孝靖皇后5錠。出土的時候,這些銀元寶按照東南西北的方位,各自鋪置在皇帝和皇后的棺材內,其中:孝靖后棺內四角各一錠﹔萬歷帝及孝端后的主要放置在尸體下兩側,少數放在東西兩端。或仰放或覆放,此外,在三人的棺外槨內東端(頭部)各放一錠。

  銀錠分伍拾兩(實測1840克∼1878克)、三拾兩(實測1093.5克∼1145克)、貳拾兩(實測725克∼745.5克)、拾兩(實測363.5克∼373.5克)四種。其中五十兩者最多,共計44錠,三十兩者10錠,二十兩者4錠,十兩者7錠。全部為束腰形,五十兩者正面下凹,周邊有凸棱,背面凸鼓﹔三十兩、二十兩、十兩者正面中心部分稍凹,兩端呈弧形凸起,背面稍鼓。這些造型優美的銀元寶,就是傳說中的“庫銀”。

  銀元寶鐫刻“身份識別系統”

  據《明會典》卷三五《課程四》載:“嘉靖十四年……每二十兩傾成一錠。又嘉靖四十一年……每五十兩煎成錠,轉解太倉,以備文武官員薪俸等項支用。”這些“庫銀”維系著大明王朝和公務員們之間的交情,維持著萬歷皇帝和大臣、后妃們的交情,是“國家級”的硬通貨。所以,這些銀元寶上面,照例都鐫刻著“身份識別系統”,即刻有府州縣名以及年代和重量,少數還刻了知州知縣和銀匠的姓名,如有一錠的銘文為“建昌萬歷四十七年京庫銀伍拾兩掌印知縣潘元勛永行吏肖日辛銀匠楊午”﹔還有一錠刻銘是“寧州解四十七年分京庫銀伍拾兩知州陸即登吏余天農匠鄧斗”。這些銘文,清晰地記錄著大明王朝的“銀本位”國體,在被熔割分發下去成為消費貨幣之前,被帶進了萬歷皇帝的棺材。

  這些給萬歷皇帝墊底的銀子,沒有進入流通,它們仍舊保持著“庫銀”的權威和高貴。而那些在流通中被熔化又被切割,被拋擲又被磨損的銀子,最終還有一個去向。它們會成為明朝普通百姓的“庫銀”,成為明朝普通家庭支撐底氣的“家底”,當年稱之為“生錢”。

  明朝崇禎年間,在蘇州刊行過一本小說,叫《鼓掌絕塵》。這部小說分“風、花、雪、月”四個集子,最后一集“月集”描寫的是一個破落子弟“張大話”的種種可笑行徑。故事開始的第一段,是說這個張大話在飢寒交迫之際,到楊員外家投宿,被好心收留,卻反而見財忘義,偷了楊家的三百兩銀子的事。

  可當他拿著銀子去逛妓院,遭遇周圍的人白眼時,因為懷裡揣著的銀子撐腰,一下火氣特別大,失手打死了一個妓女。這時,他想到用銀子賄賂妓院的老媽,取了四錠五十兩共計兩百兩銀子,想做個封口費。此時,在人群中卻有一個認得這銀子是楊員外的,扯過李媽媽說:“果然古怪,這銀子你道是哪一家的?卻是楊員外家放的生錢,上面都鑿著‘楊亨’二字,怎麼落到他手裡?決是來得蹊蹺的!”那“張大話”適才心忙意亂,雖是拿到手,也不曾看得仔細。李媽媽接到手又看,果然四錠上都有“楊亨”兩字。

  這個“生錢”的分量也不輕,從小說中看來,也和萬歷皇帝墊棺材板的“庫銀”一樣重,能達到五十兩的重量。可見大明王朝的“銀本位”是何等的成功,上行下效。楊員外的“生錢”自然也代表了楊家的庫銀和實力,可惜的是,遇上“張大話”這麼個梁上君子,破了楊家的財氣。或許,“生錢”的這個“生”字本來就有兩重含義,一是“生”與“熟”對,這是存在家中不流通的,不行市面的家財。二是“生”又有“生生不息”的意思,這個“生錢”放在家裡,有“錢生錢”的功效,是大吉大利的家底。

  肯尼亞出土的“永樂通寶”

  “銀本位”帝國的紀念品

  可見,明朝的“銀本位”運作模式:皇帝的“庫銀”——流通的“銀鈔”——百姓的“生錢”,就這樣循環往復,統統有了數額上的標准。如果說萬歷皇帝墊棺材板的銀元寶代表了大明王朝的商業理想的話,那麼那些數以萬計散布於老百姓家中,刻上老百姓名字的銀元寶則是“銀本位”的商業和諧之體現。而流散到非洲肯尼亞或者更遠的地界的銅錢,則隻不過是這個“銀本位”龐大帝國的一點紀念品罷了。據國內出土所見,“永樂通寶”及之后的各種明代制錢,不但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更有銀質、金制幣等多種材質。各類銀錠、金錠、“庫錢”、“生錢”也屢有出土,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在非洲發現一枚“永樂通寶”,除了見証明帝國的國力強盛與國際貿易之外,大可不必大驚小怪。

  文並圖/肖伊緋

(來源:北京青年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