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自好萊塢電影《悲慘世界》在全球上映后,各國觀眾對該片的評價褒貶不一:美國人很喜歡它,溢美之詞鋪天蓋地,今年的奧斯卡把最佳女配角、最佳混音、最佳化裝與發型設計3項大獎頒給了它﹔法國人對它嗤之以鼻,批評其過於膚淺,丟失了雨果筆下的社會批判性和人性歌頌,稱這部影片中諸多場景都是對觀眾的一種折磨﹔中國觀眾對該片的態度則是兩極分化,喜愛它的人被其感動得淚如雨下,而對它不感興趣的人則當場睡著、提前退場。
《悲慘世界》吸引著藝術家們樂此不疲地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將其呈現給大眾——音樂劇《悲慘世界》於1980年在法國首演,1985年登上英國倫敦西區的舞台,1987年亮相美國百老匯。20多年來,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全球觀眾超過6000萬人次,已成為全球壽命最長的音樂劇之一。電影界對這部名著的改編熱情有過之而無不及——1907年的默片時代,法國導演蓋布朗切就把小說中的部分章節拍成短片。此后,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不同國家的導演拍攝的電影《悲慘世界》上映,迄今為止,該片已被搬上銀幕30多次。
這時候,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來了。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電影版本,它的重點不在於對著作內容的改編,而是綜合了音樂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用電影語言將一部音樂劇呈現於大銀幕。同時,它又與《芝加哥》、《歌劇魅影》等由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不同,它沒有一句對白,隻有唱白,音樂劇形式正宗。
影片中,所有歌曲均為演員本人真唱。更重要的是,該片中所有的唱段都採用“同期聲”的錄音方式,即影片拍攝過程中,演員在現場邊演邊唱,這種做法是音樂劇電影的一個極大突破。在以往的音樂劇電影中,聲樂的部分都是影片制作后期錄制的,演員根本不必在拍攝現場唱歌,隻需對好口型即可。也正因如此,這部好萊塢版《悲慘世界》的導演湯姆·霍珀對演員的要求極高——不僅得會影視表演,還得是唱歌的好手。
《悲慘世界》中所有的演員沒有讓人失望,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要數女主角芳汀的扮演者安妮·海瑟薇。據說,海瑟薇從未正式學過演唱,好在她的母親曾在音樂劇《悲慘世界》的美國巡演中出演芳汀,這對她的聲樂部分應該有所助益。歌曲《I Dreamed a Dream》在海瑟薇的演繹下尤為感人。在唱這首歌曲時,海瑟薇的聲音變化極為豐富:在演繹淪為妓女的芳汀回憶甜蜜愛情時,她的音色極為柔美﹔轉瞬間,她的歌聲又變得粗獷、高亢,因為此時的芳汀對現實生活既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輔以過硬的表演,海瑟薇版的芳汀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她的眼淚滑落在臉頰的那刻,觀眾的心都碎了。
主人公冉阿讓的扮演者杰克曼及警長沙威的扮演者羅素·克勞的唱功雖然不是十分給力,但極具特點的唱段已經將兩人的形象塑造到位,加之兩人的實力派表演,使觀眾清楚地感受到冉阿讓不屈的內心以及對悲慘的命運抗爭的呼喊,感受到警長沙威這樣一個隻知執法、缺乏感情的“冷血動物”其實善良未泯。而對於貪婪的德納第夫婦,滑稽、詼諧的曲調足以讓觀眾記住他們的形象。該片末段的高潮時刻,合唱音樂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抒發對革命的贊頌、對青年人的鼓舞,讓人備感激動。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保留了音樂劇《悲慘世界》的絕大部分曲目,其中的詠嘆調、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都得到了精彩演繹。
總的來說,出於制作班底和主要演員對藝術的執著與勇氣,此版《悲慘世界》堪稱一件在好萊塢工業平台上生產出來的高水准的藝術品,是音樂藝術與電影藝術相互成全的結果。一方面,音樂劇的加入,使電影在表達人物情感方面更加有張力,將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外化為音樂唱出來,極富感染力。另一方面,該片利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讓音樂劇的情節更流暢與連貫,省去了因舞台換景所造成的視覺與思維上的停頓。同時,電影以其信息量涵蓋大的特點,彌補了音樂劇內容及場景表現均受限於舞台空間的弱點。除了藝術上的互補,電影還為音樂劇的傳播與推廣提供了空前廣闊的渠道與市場。可以說,《悲慘世界》之后的音樂劇電影有福了——不少國內觀眾出於第一次觀看此類電影而暫時沒眼緣,相信在此次熏陶之后,觀眾會多起來。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