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現代漢語詞典》修訂 明燒棧道 暗度陳倉?--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評:《現代漢語詞典》修訂 明燒棧道 暗度陳倉?

2013年03月23日09:23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典給出解釋的前提是讓人讀得懂,且典出有典。

  因為讀中小學的時間正好與“文革”10年重合,讀書識字機會較少,落下個辨不清形似字、讀不准聲近字的毛病,所以敬字典如敬師。上大學后,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現代漢語詞典》,我幾乎是以崇敬的心態將其請進書包的,還一針一線地用墨綠色的布給它縫了個封套兒。再后來,凡《現代漢語詞典》修訂、再版我是必買的,於是便有了6部。書桌、餐桌、辦公桌,床頭、床尾,凡我看字寫字的地方必能見之。閑暇時,我會隨手打開詞典,翻到哪頁是哪頁,就此讀去。家人笑道,讀書人敬畏文字屬正常,但像我這般敬畏《現代漢語詞典》則過了,實屬反常。

  反常易生妖。

  果然,一天隨手翻開一本,是“ming”頁,待讀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條時,硬是沒讀懂:

  楚漢相爭中,劉邦在進軍南鄭途中燒掉棧道,表示不再返回關中,用以打消項羽的疑慮﹔隨后率兵偷度陳倉,打敗楚將,又回到咸陽。后來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

  心慌慌地再讀,仍舊沒讀懂。難不成古人搞錯了,把個“明燒棧道”誤作“明修棧道”了?

  這是1996年的修訂本,編輯們后來應該會發現這漏洞。這樣想著,我翻開1997年的修訂本,沒有改動。這一下,我較上勁了,翻看所有版本,結果是翻開一本失望一次,早期的沒有此詞條,后來有了,但怎麼讀都是個“明燒”,2005年的第五版總算有所改動: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下咸陽,被項羽封為漢王,帶著人馬到南鄭去,途中燒毀了棧道。不久繞道北上,在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打敗楚將章邯的軍隊,回到咸陽(見於《史記-高祖本紀》)。小說家把這段歷史演義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后用來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

  改是改了,可仍讀不出“明修”典出何處。一句“小說家把這段歷史演義為……”不是讀詞典人所求,當然也不應是編詞典人所為。

  真的是失望加郁悶。恰此時,有消息說第六次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將面世,我想這詞條的注釋終於能得以修訂了。編輯或許會加上這樣的段落:

  “后來,元人尚仲賢所撰雜劇《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一折道: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定三秦,劫取五國……”或是:“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或者,索性去繁就簡:“后人據野史撰文稱,劉邦用韓信計,明裡派兵修復棧道以誘秦軍主力設堵,暗裡繞陳倉古道偷襲,打敗秦將章邯的軍隊,回到咸陽……”

  盡管元人的雜撰不能與正史正典齊身,可能不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詞條的最好注解,但是,對我這類相信詞典、又對歷史典籍無知者,總算一個符合邏輯的、讀得明白的交代。

  但是,細讀這最新修訂版本的結果,是再一次的失望:主體無改,隻最后一句改了無關痛痒的4字,“后用來比喻……”改為“后借指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

  徹底冷靜下來后,我開始懷疑自己理解能力有問題或是太較勁了——我無條件相信直至崇敬的《現代漢語詞典》、我尊敬的商務印書館怎麼會出錯呢!再后來,我甚至猜想,或許原詞條就是“明燒棧道,暗度陳倉”,只是“燒”字在古代讀音與“修”相近,而那時恰好就有我這種“讀不准近聲字”的半調子,於是,“明燒”就成了“明修”。

  這樣哄自己一些時候后,我發現自己對《現代漢語詞典》的態度起了些許變化,比如拿取時的雙手捧舉常被單手拽拉取代,查閱時常要找別的詞典對証,等等。在這種微妙的“不恭”中,2200多年前那段被“燒”抑或被“修”的棧道漸漸遠去了。

  春節期間,看熱播的電視劇《楚漢傳奇》,那先燒后修的棧道又來擾。一日,我讓兩位年輕編輯記者研讀《現代漢語詞典》,結果,他們跟我一樣,第一反應就是編輯錯誤,第二反應則是該把“修”字改為“燒”。

  或許,詞典編輯會說,他們是嚴格守典的。是的,司馬遷隻寫劉邦“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並沒提“明修”一事。

  但是,此解不通。因為你要解釋的詞條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既如此,那麼“明修”是必須要有典出的,這是該詞條裡重要的根本不能略去的依據。

  如果硬要苛守《史記》,那就隻能是“明燒棧道”﹔如要釋“明修”與“暗度”,則必須給出一個讓人讀得懂的、典出有典的解釋。否則,何以稱典?

(責任編輯:趙竹青、楊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