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努阿·阿契貝
(Chinua Achebe1930.11.16∼2013.3.21)尼日利亞小說家、詩人,被譽為“非洲現代文學之父”、“非洲最偉大的小說家”。
被譽為“現代非洲文學之父”的尼日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21日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享年82歲。阿契貝生前多次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尼日利亞媒體曾經這樣評價阿契貝與諾獎的關系,“不是阿契貝需要諾貝爾獎﹔正相反,是諾貝爾獎需要阿契貝來証明自己。”
譯者
我想吃他筆下的木薯
“我愛他筆下的部落英雄和深沉的悲愴,愛他生動地要潑出來的比喻,甚至愛上了他不斷描寫的神一樣的食物木薯——總那麼有一天,我要去尼日利亞吃一次非洲木薯!”作為阿契貝《神箭》一書的中文譯者,陳黎對阿契貝文字的情感濃郁。
就像英國《觀察家》報所言的那樣,阿契貝讓非洲有了自己的聲音。在上世紀50-60年代,阿契貝以尼日利亞伊博人民獨立前后的生活題材為背景寫出的“尼日利亞四部曲”是其重要代表作,而其中第一部的《瓦解》在1958年發表后就獲得了第二屆布克獎。這部再現英殖民者入侵尼日利亞前伊博族人民的生活和斗爭的小說也是讓陳黎徹底愛上阿契貝的因由。
“在這九個村子裡,甚至在這九個村子以外,奧貢喀沃都是很有名的。”這是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高宗禹翻譯的《瓦解》中的第一句話,陳黎超愛這個開頭。而另一部她很喜歡的阿契貝的作品《神箭》的開頭她也非常欣賞——“自從他開始尋找新月的征兆,這已經是第三個黃昏了。”對於阿契貝的作品,陳黎說:“我覺得無論什麼樣的贊美都不過分,他的確是非洲良心之音,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是我崇拜和愛慕的人。”
出版者
非洲文學因他改寫
阿契貝的作品最早來到中國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當時作為內部讀物被引進。2008年,重慶出版社引進了阿契貝的文集,包括《人民公仆》、《瓦解》、《荒原蟻丘》和《神箭》四部作品。這套文集的總編劉玉浦昨日在電話裡聽到阿契貝逝世的消息時非常震驚。“啊?太可惜了!他太重要了!沒有他,非洲文學可能會改寫!太可惜了……”他至今仍記得當年看到授權合同上阿契貝親筆簽名時的心情。“我對版權經理說,必須要保留好,非常珍貴!”后來出版社特意把阿契貝的簽名掃描到了書上。
和陳黎一樣,最初吸引到劉玉浦的也是阿契貝的《瓦解》一書,因為喜歡這本書他決定引進阿契貝的作品。他說:“雖然國內對非洲文學接觸較少,但我覺得非洲文學在內容和主題上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原有信仰和價值觀受西方的沖擊,對中國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在他的小說裡,有一部分人是茫然的,有一部分人是清醒的,中國也是這樣。”
以前劉玉浦在文學雜志當編輯時,有作者問他怎麼寫小說才能成名?他扔給對方一本《瓦解》說:“你就照抄唄,把人物名字換成中國人名,把背景換成中國背景,一定能獲獎,因為中國沒有能把小說寫成這樣的人。”他說,《瓦解》達到了我們國內很多小說家沒寫到的深度,寫出了他們沒考慮到的問題。
諾獎
多年名列立博網
陳黎說,阿契貝1990年因為車禍而導致殘疾,身體狀況非常不好,這以后基本就封筆了。“從他的作品來看,他是一位幽默有趣善良的人。”阿契貝的去世引發世界性的關注,阿契貝的名字每年都會出現在英國立博博彩網上,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物。但直到去世也沒能獲獎,陳黎認為和阿契貝已經封筆多年有關,諾獎通常會頒給仍在寫作的作家,但她認為《瓦解》和《神箭》兩部小說足以讓他得到諾獎。“他錯失諾貝爾文學獎,絲毫不會影響他作品本身的榮耀和豐饒。如今斯人已去,希望他的作品在中國能有更多的讀者。”陳黎說道。
(姜妍 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