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世界對中國京劇的充分肯定。世界各民族、國家將中國京劇視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和精神遺產,京劇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012年8月19日,中國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以主講人的身份在美國紐約佩斯大學劇院做講座,介紹了京劇的起源、發展及其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並由幾位京劇表演藝術家現場表演多個經典選段。“我們在訪問美國和加拿大時,在多座城市舉辦了京劇講座,這是國家京劇院繼以往帶著演出劇目走出去后,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做出的新嘗試,受到了當地人的肯定和歡迎。”宋官林說。
展示京劇藝術風貌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國家京劇院充分發揮國家院團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代表性、示范性、導向性作用,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先后組織近1000人次出訪法國、埃及、德國、日本、瑞士、意大利、阿聯酋、美國、韓國等10余個國家和我國港澳台地區,通過京劇藝術講座、京劇表演、合作創作劇目等方式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特別是京劇藝術的傳播和弘揚做出了積極貢獻。
梅蘭芳是京劇藝術走出去的一個標志性人物,他於1930年赴美國演出的巨大成功超出了國人的預想,甚至令大洋彼岸眾多美國戲劇評論家始料不及。在宋官林看來,這是中國京劇藝術走出去的第一個階段,這個充滿傳奇性和故事性的開頭博得滿堂彩。
上世紀50年代,國家京劇院老一輩藝術家杜近芳等帶作品《秋江》、《雁蕩山》等到國外演出,展示了新中國京劇藝術的藝術風貌。“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人還在重塑自己的文化自信,深怕外國人不懂中國的京劇,帶出去的劇目都是《三岔口》、《拾玉鐲》、《大鬧天宮》等以動作表演為主的武戲。”宋官林說。現在,在京劇藝術走出去的第四個時期,國家京劇院正努力打造著“名團、名品、名人”的演出品牌,在劇目和人員選擇上,以名家和經典結合的方式,更容易形成品牌。
探索理想的運作模式
“近年來,國家京劇院在選擇對外交流的劇目時,著重推選像《楊門女將》、《野豬林》、《白蛇傳》、《鎖麟囊》、《大漠蘇武》等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極具欣賞性的經典之作,特別是2012年中德文化年舉辦期間組派由於魁智、李勝素主演的《野豬林》赴德演出,中韓文化年舉辦期間組派以李海燕為主演的程派經典名劇《鎖麟囊》赴韓演出,引起了強烈反響,也拉開了京劇全本戲特別是文戲走出去的大幕。”宋官林說。作為一出經典的程派名戲,《鎖麟囊》還是第一次走出國門,國家京劇院選擇這出以唱為主的文戲,主要是想傳達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具有的扶危濟貧的俠義精神。另外,作為新編歷史劇,《大漠蘇武》創作出來還不到一年就參加了澳門藝術節的開幕式演出,也足見國家京劇院對新創劇目的文化自信。
對於京劇藝術走出去,國家京劇院在運作模式上也進行了不懈探索,“公派與商業結合的方式較之‘全包’模式,更容易打進國外主流社會階層。”宋官林說。2012年參加中德文化年活動時,《野豬林》一劇在德國漢堡演出兩場,文化部對活動的往返旅費和道具運輸進行補貼,當地的宣傳和售票由石荷州音樂節組委會負責,組委會支付演出團演出費。在演出前一個月,組委會就傳來消息,兩場演出2000余張票已全部售罄,且買票的大都是德國人,主辦方制定的平均票價60歐元的標准也創下了中國演出團在當地演出的新高。“所以說,在當前形勢下,採取部分補貼和商業運作相結合的方式,當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運作模式。”宋官林說。
尋找多種合作方式
近年來,國家京劇院在注重打造精品劇目、推出代表藝術家的同時,不斷探索多種合作方式以加快京劇藝術走出去的步伐。繼3次與日本民主音樂協會採取“量身定做”劇目之后,國家京劇院再次跨出藝術界限,推進了中德合作項目京劇·歌劇《界碑亭》的創作與演出,讓中西方藝術同台展現,增強中外舞台藝術交流對話。該劇在2010年創排后,先后在德國、瑞士演出3輪,並於2012年10月在北京亮相,引起了業內外專家的極大興趣,為以后的中外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此外,國家京劇院還先后組派京劇藝術小組赴法國、埃及、德國等國家的中國文化中心開展京劇藝術普及講座及京劇開放日活動,通過講座、演員表演展示介紹京劇藝術,並讓當地觀眾參與京劇化裝和學畫臉譜、體驗京劇身段等,讓他們對京劇藝術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並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們推動京劇藝術走出去,既要展示京劇這門藝術精美的表演形式,還要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凸顯我們的民族文化。”宋官林說,“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有3點必須要做好,那就是宣傳、翻譯和講解。”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