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也是過去女孩們最為重視的“乞巧節”“女兒節”。然而,經歷數千年悲歡離合的七夕女兒節近年來卻以“中國情人節”的面目重新包裝登場,在上演一場場商業“暗戰”的同時,留給傳統文化意味深長的思考……
一場傳統節日的商業變奏曲
最近幾天,某知名奢侈品牌的櫃台銷售員陳雯常常累得腰酸背痛,“飯都顧不上吃,還是忙不過來,因為七夕到了,來買‘情人節’禮物的人多起來了”。記者在南京德基廣場等多家購物中心看到,前來選購珠寶、配飾等禮品的情侶們絡繹不絕。“除了送點兒禮物之外,實在不知道這‘中國情人節’該咋過”,正在手表櫃台前徘徊的張博無奈地對記者說。
與張先生這樣不知所措的消費者相比,商家們顯然是有備而來。記者了解到,南京金鷹購物中心“中國式的愛分享”七夕促銷活動早已拉開序幕,囊括服裝、鞋帽、首飾等多家品牌。新街口百貨商店、中央商場等大型購物中心也打出了“七夕惠”、“情定七夕,愛隨心動”等各具特色的促銷口號。
除了百貨商店外,其它能與“七夕”產生聯系的商家也不甘落后地搭上了這趟“開往春天的地鐵”。鮮花店、手工巧克力店早已做好了“迎戰”的准備,快遞公司甚至臨時加增了人手。“按照往年慣例,七夕當天快遞鮮花和小禮品的人特別多,所以我們公司這次提前安排,增加了人手”,快遞員何權對記者說。
此外,七夕的商業熱潮也從零售業蔓延到餐飲、服務業。“七夕情人套餐”、“鵲橋交友活動”、“浪漫觀影之旅”、“情人節溫馨套房”……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各大飯店、影院、賓館和婚慶公司上演,昔日的“女兒節”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奏出了一曲令人啼笑皆非的商業變奏曲。
一個不該泯滅的文化記憶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古代七夕望月時常常吟誦的詩句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記得,在“中國情人節”濃墨重彩的商業渲染下,與乞巧詩歌一樣被遺忘的,還有傳統女兒節,這個幾千年來姑娘們最隆重的節日正在今人的視野中漸行漸遠。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的風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因為七夕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活動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加之“七”與“妻”同音,故而人們又稱這天為“少女節”、“女兒節”。
古代的女孩們在七月初七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然而,古代女孩們不會想到的是,他們曾經神聖的紀念日會在幾千年后的今后幻化成一串赤裸裸的商業符號,在物質光芒的照耀下褪卻了它原有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實我們還是蠻懷念古代的女兒節的,希望能夠經歷一些有文化和有信仰的東西,而不是單純地找個‘情人節’的借口搓一頓或收一份禮物。”在電信公司工作的韓麗向往重溫古時的女兒節。
在媒體工作的劉薇還隱約記得童年時七夕的情景,七月七的清晨起來祖母會准備好一盆清水幫家裡的女孩子們洗頭發,到了夜晚還要在桌上擺上各種水果、剪紙和針線,以此祈求家裡的女孩們心靈手巧。“可惜這樣的過節傳統在祖母去世后就再也沒有過了”。
傳統女兒節如何傳承?
2009的七夕依然在商場中紅火地繼續,只是傳統女兒節的境遇已然今非昔比。時代變遷縱然應該帶來令人驚喜的日新月異,但一些關於民族的文化印記卻遠不應該在一代代人的生活傳承中被無情地忘記。
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表示,七夕節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它的背后不但有著牛郎織女的淒美愛情故事,更體現了我國婦女對心靈手巧和美好愛情的追求。但令人遺憾的是,七夕節傳承到現在卻隻剩下了“愛情”,而商家則從逐利角度出發,將其與西方情人節相對,按照如此的方式傳承,七夕的文化內涵隻能是越來越窄,直至完全異化。
“文化說到底就是要‘存異’,”陳竟說,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都是活著的文化,它們集中體現著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優美,表明著我們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因而,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對待七夕節時,千萬不要將其與西方情人節簡單類比,而事實上,它的內涵也遠不止愛情。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梳理了一批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七夕節也在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讓其被今人接受,並傳承下去,”陳竟表示,在我們的課本中,牛郎織女的傳說要繼續講,女子對心靈手巧的追求也該大力弘揚。當然,現代女孩的“乞巧”並不是要去做針線活,而是可以表現為對藝術和文化知識的追求。
與許多傳統節日不同的是,七夕節似乎缺少一個具體“符號”,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餅,這也是其難以傳承的因素。對此,陳竟建議,傳統文化研究者可以結合時代特色,為七夕節尋找一個積極向上、容易傳承的“符號”。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