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三叔
天下霸唱的《鬼吹燈》是盜墓小說的開山之作。
《藏海花》是《盜墓筆記》前傳。
《沙海》是《盜墓筆記》少年篇。
憑借《盜墓筆記》,南派三叔躋身中國超級暢銷書作家行列。
■事件經過
南派三叔與兩個大坑
南派三叔扛不住了。
3月22日晚,他於微博突然宣布,從此封筆。
這是一個坑人的決定,讓三叔粉們長吁短嘆。
之前的《盜墓筆記》,整整追了八年,這份執著,完結篇第八卷封底上的文字給予了肯定:“連《盜墓筆記》的大結局都能等到,這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能難倒你?”不過,用執著換來的卻還是一個雲裡霧裡的謎底,有關張家古老的秘密、青銅門后的玄機以及小哥的離奇身世,仍舊扑朔迷離。
本想在三叔的網絡連載《藏海花》和《沙海》中尋覓答案,這兩本,一個是前傳,一個是少年篇,三叔也說過,都能為理清《盜墓筆記》的故事提供點兒線索。未料,高潮迭起處,讀得正酣時,三叔卻一個急剎車,不寫了!
讀慣了網絡連載小說,坑,見多了,不過,此番兩個如此大的坑,還永遠填不上,屬實悲催到家了。
遺憾是一方面,多數網友還是對三叔的決定表示了理解。天天被催稿,各種積勞成疾……如果代價是健康,那麼,坑,不填也罷。
這次事件也並不會折損三叔之於盜墓小說的意義,他的《盜墓筆記》將是一部永恆的經典。有人甚至說,三叔之后,中國再無盜墓小說。夸張了點,但並非沒有這個可能。
周記事件
從《鬼吹燈》實體書問世到南派三叔宣布封筆,中國盜墓小說走過了七年。
七年是一條拋物線。《鬼吹燈》與《盜墓筆記》將這條線推到了頂點,之后,故事的雷同與新生作家的乏善可陳造成了市場的平淡。而這一次,南派三叔又退出“盜墓派”,似乎是一種盜墓小說進入瓶頸期的預示。很像七年之痒。
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我們有必要來梳理一下盜墓小說的發展路徑,探討一下它的社會影響,“盜墓迷”、作家、考古學者視角觀點各有不同。
發展:從《鬼吹燈》開始,盜墓小說誕生
2006年時,天下霸唱要給女友講一個嚇人的故事,於是創作了《鬼吹燈》。紅遍網絡之后,《鬼吹燈》正式出版,曾創造了短時間內銷售50萬冊的奇跡,也常年佔據著暢銷書榜的座椅。
天下霸唱很會講故事。《鬼吹燈》中,幾名“摸金校尉”利用祖傳的風水學知識及天南海北的探寶經驗,以一本主人公家中傳下來的秘書殘卷為引,縱橫天下千裡尋龍,既經歷了與東北深山中古墓僵尸、史前生物的生死搏斗,又體驗了西域古文明遺址中的種種怪象。書中情節既驚悚又充滿懸念,還夾雜著陰陽術數和考古知識。步步驚心,環環緊扣,始終吊著讀者的胃口。
也是從《鬼吹燈》開始,盜墓小說這個新名詞誕生。此后,跟風者眾。
2007年至2009年前后,是盜墓小說的巔峰期。《盜墓之王》、《盜墓者》、《墓訣》、《西雙版納銅甲尸》等都擁有大批讀者。而在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是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盡管近日,天下霸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所有的盜墓小說都是在模仿他,但在很多“盜墓迷”看來,《盜墓筆記》並不比《鬼吹燈》差。
《盜墓筆記》故事的主人公是個杭州小伙,他帶著幾個人,按照爺爺傳下來的戰國帛書上的尋寶圖,跑到山東的千年古墓裡去探險……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古墓竟然有著這麼多詭異的事情: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頭蛇柏等等。
憑借《盜墓筆記》,南派三叔名滿天下,躋身中國超級暢銷書作家行列。
評價:被萬千寵愛,也被指責淺薄
然而,市場有多火,爭議聲也就有多大。
在多數傳統作家和考古專業人士那裡,盜墓小說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終歸是口水小說。多年前,中國舉証文學第一人岳南先生就曾如此評價盜墓小說:是個很淺薄的東西,跟廁所文學差不了多少,應該叫如廁小說才正確。
但是,“盜墓迷”們卻不這麼看。他們有自己的評價:比武俠多幾分想象力,比純文學多幾分故事情節,比言情多幾分驚悚和懸念,比一般網絡小說多幾分知識含量。
網友“小三爺”是大連一位白領,他收藏了全套的《盜墓筆記》。他認為,南派三叔的想象力、對包袱的設置以及對文學語言的運用都可圈可點。“另外,誰說盜墓小說作家不會塑造人物?三叔所刻畫的這幾個人物形象,無論是吳邪、張起靈還是王胖子,哪一個不是個性鮮明的?並且,他們‘鐵三角’之間的惺惺相惜恰是現代人情感缺失的部分,難道這不是關照現實?”
大連青年作家張?雷的觀點比較中立。她自己是不看盜墓小說的,但認為,閱讀是很主觀的事情,“盜墓小說就跟武俠小說、評書一樣,喜歡就看,不喜歡也不必抨擊。而且,有這麼大的讀者群,相信這些盜墓小說在結構、語言等方面還是有精彩的成分的。”
思考:
小說不是歷史,
應普及公眾考古知識
至於如何正確地理解盜墓小說的影響,遼寧師范大學考古學系主任、教授劉俊勇從一個文博工作者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說不是歷史,書中的情節基本都是虛構的。根據考古經驗,古墓中,毒氣可能有,但小說作者所描述的那些機關、暗道什麼的,並不存在。另外,中國古代殯葬文化是有禮制的。比如帝王墓,西周時期,周天子是九鼎八簋,諸侯是七鼎六簋,等等。隨葬品擺於什麼位置也有嚴格的規定。所以,盜墓小說裡所描寫的很多墓葬不符合中國歷史。當樂子看看,可以﹔當真就不行。我聽說,還有看了盜墓小說真去盜墓的,這行為就相當可笑了。”劉俊勇說。
而之所以會讓讀者信以為真,劉俊勇認為,一直以來考古工作的神秘和對公眾的秘而不宣是一個重要原因。劉俊勇說:“當務之急是普及大眾考古知識,讓公眾參與到文博工作中來。好在,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中國社科院已經成立了一個公眾考古中心,南京大學也開辟了一個《大眾考古》刊物。如此,才會揭去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紗,才不會誤導公眾。”
(來源:大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