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產業2012年發力 告別“低端制作”--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中國紀錄片產業2012年發力 告別“低端制作”

王玨

2013年04月02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蔡華偉

  如果說,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國人意識到中國紀錄片的魅力。那麼近日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3》(下稱《報告》),則用數據顯示出中國紀錄片市場快速發展的態勢。

  “2012年中國紀錄片產業開始發力,市場總收入4年間接近翻兩番,中國紀錄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與無效傳播’的惡性循環。”有專家表示。

  作品集聚品牌效應

  資本涌入熱情升高

  據介紹,《報告》由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撰寫。作為第一部關於中國紀錄片產業的藍皮書,自2009年以來已經連續發布了4年。

  在業內人士看來,2012年堪稱中國紀錄片品牌元年,《舌尖上的中國》讓中國紀錄片有了令人自豪的品牌。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優秀紀錄片的集體亮相。《春晚》、《超級工程》、《故宮100》、《環球同此涼熱》等精品,提升了紀錄片的社會影響力。

  “2012年,中國紀錄片作品走向工業化、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的態勢初步顯露。”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品牌是一種工業化生產模式與市場行為的成功標志,《舌尖上的中國》真正將一個行業帶到公眾面前。” 

  據課題組不完全統計(隻計算衛視與紀錄片專業頻道),2012年中國紀錄片首播總量為17500小時左右,市場總投資約為13億元,總收入超過15億元。“從2009年的4億元、2010年的7億元、2011年的10億元,再到2012年的15億元,紀錄片市場收入4年間接近翻兩番。”張同道說。

  而《報告》顯示,作為行業引擎,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在激活市場、建立行業標准上發揮了驅動作用。紀錄片交易價格明顯提升,社會資本涌入熱情升高。

  以市場方式促傳播

  人才短缺制約發展

  2012年,中國紀錄片海外銷售達到2200萬元,其中央視紀錄頻道紀錄片海外銷售就達248萬美元,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報告》顯示,中國紀錄片正在以市場方式實現國際傳播。據悉,《春晚》、《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在西方主流媒體播出,而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更是成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平台。  

  “目前中國紀錄片的國家化途徑大致有3個,直接與國外的大機構合作,比如和BBC的合作,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市場﹔中國主題的紀錄片,國外機構來中國拍攝,中國參與投資﹔直接請外方來中國拍攝,讓原創節目走向國際市場。”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認為,“紀錄片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亮點。”

  張同道則表示,2012年外購紀錄片減少,原創紀錄片開始增加。“在文化形態上,中國紀錄片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價值觀得到成功傳播,大眾形態的工業化制作產生了空前的社會影響力。”

  當然,目前國內紀錄片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紀錄片運營模式急需創新、品牌產品生產需要提升等。有專家指出,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紀錄片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教育模式和市場需要的脫節現狀,要求紀錄片教育亟待調整與發展。

  《報告》建議,中國紀錄片已進入快速發展期,主要紀錄片平台運營模式需要從事業體制轉化為企業體制,建立一套以品牌紀錄片生產為核心的機制,為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儲備人才,這是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包銀輝(實習生)、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