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要嫁人》被指人物深度不夠 細節毀了愛情--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娘要嫁人》被指人物深度不夠 細節毀了愛情

日常生活中的錯誤讓觀眾產生不真實感,削弱了劇情的感染力,讓蔣雯麗演繹的寡婦顯得做作。核心情節的問題則顯得更為嚴重,比如身為右派的戴世亮在追求齊之芳時,后者幾乎沒有因戴的政治身份有絲毫猶豫。
2013年04月08日10:44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日常生活中的錯誤讓觀眾產生不真實感,削弱了劇情的感染力,讓蔣雯麗演繹的寡婦顯得做作。

  從《天浴》到《一個女人的史詩》,嚴歌苓向來擅長打造大時代背景下女性人物的心靈命運史。《娘要嫁人》明顯也在試圖向這個方向努力,可惜的是,時代的變幻與動蕩並沒有很好地投射在寡婦齊之芳的生活起伏中,而蔣雯麗也沒能深刻地表現出這個角色的命運感。問題就出在編劇的細節。

  有些疏漏,是無關故事發展的小細節,比如1962年時街道邊的牆上出現了珍寶島事件(1969年)后才有的標語。但還有一些與劇情緊密相關的錯誤,則容易讓觀眾經常跳離出戲。比如為了突出齊之芳的生活不易,也為了說明她與自己不喜歡的男人交往是迫於生活,劇中經常出現她三個孩子喊餓,自己吃窩窩頭度日的鏡頭(大飢荒時期之后的1965年也是如此)。實際上,稍微做一下考証,就知道當時的話務員工資標准和消防員的撫恤金標准,合計大約每月超過100元,而當時的物價是每塊豆腐2分錢,每斤米3毛多錢,齊之芳的生活完全不至於如此窘迫。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錯誤,會讓觀眾產生不真實感,因此削弱了劇情的感染力。

  核心情節的問題則顯得更為嚴重,比如身為右派的戴世亮在追求齊之芳時,后者幾乎沒有因戴的政治身份有絲毫猶豫。按照當時的政治氣氛,這頗有點匪夷所思。在《娘要嫁人》這部劇中,相當多的戲劇沖突來自齊之芳的數個追求者之間,其中有一場激烈沖突的起因是兩個追求者在同一時刻造訪她家——這當然是因為此前他們都經常在齊之芳的帶領下出入齊家,但考慮到那個年代的緊密社群關系、老舊的道德觀念,一個注重榮譽和體面的寡婦很難下決心把未確定關系的男人帶進家門。這些明顯不符合劇情的邏輯。

  除了故事背景的細節設置,人物的深度不夠。故事隻停留在表面的戲劇沖突,而並未觸及女性的成長和覺醒。情愛在齊之芳生活中的比重太大,而她明顯對此缺乏認識和自省,甚至還將愛情失敗導致的負面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人物缺乏深度的后果,則是導致蔣雯麗演繹的這個角色沒能被觀眾喜愛、同情——一旦觀眾對她失去了理解和寬容,她的風情就會被認為是做作。

  □申東旭(廣州 劇評人)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