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東是東莞一個微電影創作團隊的導演,目前他們正在籌劃劇本,准備參加“發現精彩·東莞故事”原創DV大賽。此次大賽設置了萬元獎金,吸引了不少類似於阿東這樣的團隊參賽。除了在坊間熱鬧,如今東莞的政府部門也熱衷於通過拍攝微電影來進行自身形象宣傳。但記者走訪發現,盡管東莞的微電影愛好者眾多,產量也很大,卻叫好不叫座。大多數的拍攝團隊需要靠拍攝企業廣告、婚慶短片來“補貼”微電影創作。
東莞中學學生作品《斷劍之裔》截圖
莞少時工作室拍攝劇照(圖片來源於莞少時工作室微博)
缺市場化八成是自娛自樂
“拍微電影很簡單,一部DV機、一個三腳架、一個劇本,再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行了。”在阿東看來,正是由於門檻低,所以在東莞微電影的出產量也很大,今年前四個月,“@流行東莞”、“@我們的東莞”等微博就推介了八部莞產微電影,平均每半個月就有一部微電影與網友見面,每部作品都能吸引眾多網友的轉發和評論。
據阿東介紹,拍攝微電影除了劇本外,尋求資金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以資金來源分,東莞的微電影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一是由愛好者自費拍攝的純文藝片,內容以校園戀情、平民生活為主﹔二是由專業團隊與企業合作,團隊出作品,企業出部分贊助資金在片中植入廣告,整個片子的費用大概需要一兩萬元﹔三是由政府部門或企業全額出資,請專業團隊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宣傳短片,費用視拍攝場景和規模而定。”
“目前北京、廣州等地的微電影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廣告收入是微電影的主要收入,不少制作團隊可以依靠這個模式來盈利。但東莞現在所產的微電影中,八成以上都是自掏腰包的純文藝片。”阿東稱,這種模式的成本不高,一般在五千塊錢以內,四五個愛好者湊到一起,每人掏個幾百塊也能開拍。“表面上看,東莞現在的微電影市場很紅火,實際上是虛火!如果真的要趕上北上廣,那必須走市場化的路子,做大做強第二、第三種模式,通過向企業賣作品來盈利,而不是純粹的自娛自樂。”
獨立電影人穆肅也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東莞微電影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弱,尚處於“玩票”的階段,大家通常會為投資和融資發愁,拍攝時基本上都是自費。
記者了解到,屬“玩票”性質的寮步鎮大學生劉偉鋒在拍攝《莞香花開》時就自掏腰包幾千元,對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東莞知名微電影創作團隊“莞少時工作室”也未能擺脫倒貼錢困境,他們所拍攝的《鰜魚之戰》從劇本到演員,從攝影到后期都是一幫東莞年輕人義務搞定,僅制作、道具及餐費就花費了5000多元,全由拍攝方自掏腰包。
企業觀望不知營銷效果幾何
阿東他們這些業內人士渴望把微電影從單純的“愛好”做成能夠盈利的“事業”,嘗試著與企業、政府去“聯姻”,但收效甚微。穆肅說:“去年我給幾個牛仔服公司、會所酒店拍過微電影,在片子中植入他們的企業廣告。這個模式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主要是因為東莞現在拍微電影的專職團隊不多,制作水平參差不齊,所以企業大多在觀望,搞不清楚宣傳效果到底怎麼樣。”
在今年年初,東莞市滿貫包裝有限公司就婉言謝絕了阿東的微電影推廣。該公司的工作人員萬日峰告訴記者說,微電影在短時間內還難以成為廣告的主要營銷手段,畢竟它的傳播要依托微博等社交平台作載體,不知名微博用戶的粉絲數量也遠遠無法和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用戶數量相比。再加上觀眾的心理難以揣摩,擔心在微電影中植入廣告會有副作用,引起他們的反感。
“在我們這個行業裡,像穆肅那種能得到企業贊助拍微電影的人很少,絕大多數的微電影拍攝團隊主要還是靠拍攝企業廣告片、婚慶短片來支持微電影創作。”阿東對此坦言很糾結,“對於微電影,我們有理想、有熱情,也想光靠拍微電影來維持正常運作,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也要養家糊口,所以必須承接其他業務。”
力辟蹊徑為新人拍片難成功
除了向企業做推廣,東莞的一些微電影團隊還將目光投向了結婚新人。記者昨日致電東莞多家婚慶公司均被告知,可以以兩位新人的感情故事為基礎,為客戶量身訂做一個劇本,然后再拍成一部婚禮微電影,演員方面基本是新人和其同學及親友擔當。與普通的婚禮錄像相比,這種短片時長在10分鐘左右,由於需要專業導演、攝像、化妝等,制作費用從5000元到3萬元不等。如果需要去到外地拍攝,那費用還要增加。
“去年年初,我們發現微電影在東莞的年輕人裡很受歡迎,關注度也很高,所以聯合了一些微電影團隊一起做這個項目,可是至今隻做了兩單業務,兩對新人都是85后。”據東莞市一家婚慶公司的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公司已不再主推該項業務,“一場普通婚禮我們隻需要提前把細節安排好,忙個一兩天就行了,但拍這種微電影費時又費力。從前期策劃到后期制作大概需要近一個月時間,又要與客戶反復溝通,很麻煩。今后要客戶主動提出了,我們才給拍。”
據該負責人分析,價格偏高是微電影還未能大范圍流行的原因,“對於大多數的新人來說,花一兩萬塊錢拍10分鐘的視頻還是太奢侈了”。
官方助推微電影成了宣傳品
隨著微電影在坊間的流行,如今東莞的一些政府部門正熱衷通過拍攝微電影來宣傳自身的形象和工作。今年初,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就組織拍攝了《社區法官那些事》、《5000個硬幣》、《閃愛惹的禍》等五部廉政法治微電影,並在優酷、土豆等主流網站同步展播。法院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法院自身的封閉性決定了與大眾的接觸面很狹窄,許多市民對法院的工作不了解,因此法院改變宣傳說教方式,希望用微電影的形式來傳遞法治理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社會效果。
與此同時,今年東莞的洪梅、橋頭等鎮街也陸續開拍了《燈夢奇緣》、《情閃花海》等微電影。洪梅鎮有關負責人就直言,洪梅需要傳播當地的花燈文化,就需要一種更為有效的宣傳形式,而微電影與廣告結合的方式,可以將廣告“變成”內容,傳播效果更好。
對於目前微電影的產量和前景,東莞市委宣傳部很看好,並雄心勃勃地表示:“東莞微電影的發展已經快趕上北上廣了!”據了解,為了促進東莞微電影行業的發展,東莞市委宣傳部、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已批復成立東莞微電影協會,該協會擬推“百影百人”計劃方案,通過拍攝百部反映東莞文化的微電影,來培養百位本土電影創作方面的人才。
設想出路網絡捐款+政府扶持+引入創投
清華大學的清影工作室團隊此前來東莞拍攝了《上籃》、《香蕉船》等多部微電影,對於微電影創作的資金問題,清華大學副教授、“清影工作室”負責人雷建軍說,可效仿國外的做法,嘗試網絡捐款籌資拍片。
“在國外有些網站,個人把電影項目、文化項目或其他項目貼上去,標明需要多少錢,如1萬元,10元起捐,就能吸引數千人去捐,然后拍攝者就可以拿著所籌的資金去拍電影,同時因為有這數千個人投資了所要拍的電影,他們就會去網站看這部電影。”
電影人穆肅希望政府給予東莞的微電影創作團隊以資金扶持。他說:“建議政府設立一筆資金,以微電影的項目為准,引入創投這種模式,有關部門也可以組成一個專業評審團,對一些拍攝完成的、有一定知名度的片子給予資金獎勵。”
阿東認為,“如何打動企業”是東莞微電影市場化亟待解決的難題,“真正好的片子還是需要一個好的團隊來包裝和推介,讓商家看到其中的價值,從而帶來良性的互動。”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