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証李自成燒毀太廟之謎 學者証太廟明末幸免被焚--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考証李自成燒毀太廟之謎 學者証太廟明末幸免被焚

2013年04月10日13:38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賈福林

  北京明清太廟始建於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是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與紫禁城同時建成,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其輝煌的古代建筑堪稱中華瑰寶。長久以來有一種說法: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兵敗逃出北京時,一把火把太廟燒毀,而現在的太廟是清代重建的。其實太廟未被李自成的起義軍焚毀,清順治皇帝在從東北到達北京后僅僅九天,就把努爾哈赤、皇太極的牌位擺進了太廟。

  傳聞“李自成焚燒太廟”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居庸關,十六日攻克昌平,十七日圍攻京城,十八日攻克外城,十九日攻入內城,明朝的崇禎皇帝思宗朱由檢在景山上吊自殺。當天李自成進入承天門(天安門),穿過午門,登皇極殿(太和殿),隨后在武英殿處理政事。四月,李自成率軍征討吳三桂兵敗,退回北京,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三十日焚宮室,退出北京。

  以上是李自成攻入京城、紫禁城稱帝到敗於吳三桂請來的清軍,最后退出北京的歷史簡要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情節是“三十日焚宮室”。李自成的起義軍逃走時焚燒了紫禁城的相關史料有著詳細的記載,但是,和紫禁城緊鄰的太廟是否也在這一天被燒毀,現有史料上並沒有確切記載,只是后世有傳聞太廟被焚毀。

  那麼,太廟是否真的被敗走的李自成起義軍燒毀了呢?並非如此。這種說法一方面是道聽途說,一方面是對“三十日焚宮室”這一歷史事實的望文生義。

  “三十日焚宮室”但並未焚太廟

  首先,史書上明確的記載是“焚宮室”,范圍僅限於“宮室”,並未提及太廟。就太廟的重要地位來看,如果太廟真的被焚毀,史書絕不會遺漏而不予記載。據李天根(雲墟散人)所著南明史書《爝火錄》記載:“大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四月雲:二十九日丙戌:李自成僭帝號於武英殿,追尊七代皆為帝后……下午,賊(李自成)命運草入宮城,塞諸殿門。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三十日丁亥,李自成先走……出宮時,用大炮打入諸殿。又令諸賊各寓皆放火。日晡火發,狂焰交奮……門樓既崩,城門之下皆火……日夕,各草場火起,光耀如同白晝,喊聲、炮聲徹夜不絕。李自成放火燒毀明故宮與北京九門,然后落荒而逃。”記載得十分詳細,不難看出,李自成放火燒毀了明故宮和北京九門,絲毫沒有提到太廟。所以,根據“焚宮室”三字斷定太廟被李自成所燒毀,並非歷史事實,因而不能成立。

  其次,從其他的歷史記載還可以看出,明末皇宮劫后之余,唯太廟和武英殿保存完好。同年五月初二,清睿親王多爾袞率軍抵北京,進朝陽門,臨武英殿處理政事。六月十四日,多爾袞及諸王、貝勒、大臣會議決定建都北京。九月十四日,建堂子於御河橋東,路南。十八日順治皇帝由盛京(沈陽)抵京,二十七日,供奉太祖、太宗神主於太廟。從六月十四日多爾袞決定建都北京到九月二十七日順治皇帝福臨“供奉太祖、太宗神主於太廟”僅三個多月,順治皇帝來到北京剛剛九天。如果太廟被焚毀了,豈能供奉神主?即使是重建的話絕對不可能這樣快。再說,史書記載了“九月十四日建堂子”,如果要建太廟,比建堂子要重要得多,史書上無論如何也會記錄的。

  由此得出結論:太廟根本就沒被李自成的起義軍焚毀。所以,清朝輕易地佔據了明朝先帝享受香火的地方,順治皇帝在從東北到達北京后僅僅九天,就把努爾哈赤、皇太極的牌位擺進了太廟。

  兩旁証証實太廟未被焚

  太廟明末幸免被焚,還有兩條旁証:

  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事物繁多,百廢待興,出於統治的需要,肯定要重建或修復焚毀的宮殿。順治二年(一五四五年)五月,也就是順治進京八個月后,史書記載“重建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宮、乾清宮成”。這裡是“重建”。可是,一直到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六月三十日,才“重修太廟成”。這裡是“修”,而不是“建”。而且是在使用了明朝的太廟近四年,才對太廟逐步“重修”。這也足以說明一六四四年太廟沒有被大火焚燒,而是“基本完好”,所以清朝才能實施“拿來主義”。與之相反襯的是,由於皇極殿(即太和殿)被李自成燒毀,十月一日順治皇帝隻好在皇極門(即太和門)張設御幄,頒詔天下,定鼎燕京。

  太廟大殿六十八根十余米高、一米多粗的楠木大柱,全部不施油飾,故木材的紋理質地清晰可見,為金絲楠木無疑,這也是許多古建專家共同的結論。而且,所有大柱表面因年代久遠造成的風化程度一致,說明這些大柱是明代遺物。如此巨大的金絲楠木,在明代就已經砍伐殆盡,到了清初,更沒有了。所以清朝重修太和殿還得從東北老家運來紅鬆頂替,哪有那麼多金絲楠木大柱修繕太廟呢?這也是一條重要的証據。所以,精美的太廟匾額沒有被明末的戰火焚毀,而是和太廟一起,留給了清朝。

  通過上述証據可以看出,今天我們有幸看到的太廟建筑並非清代重建,仍屬明朝原物。供圖/賈福林

  作者曾任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太廟)研究室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員,多年從事傳統祭祖禮儀文化研究,著有《太廟探幽》。

(來源:北京青年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