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發掘的隋煬帝墓外形。
圖為出土墓志
此前被確定為隋煬帝陵的大門。
這兩天,隋煬帝陵墓在揚州被意外發現成為最熱的考古事件,14日下午,揚州市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兩座墓葬中已經發掘的那座為隋煬帝陵。雖然墓主身份已確定,但這座墓是否一定就是唐高祖李淵為隋煬帝所建?墓志對被認為是暴君的隋煬帝作何評價?還有很多謎團待解。
新確認的“隋煬帝陵”地處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一個在建樓盤的中心地段。揚州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介紹,考古隊在這裡發現的兩墓均為隋末唐初磚室墓,而西側墓中出土一方墓志,銘文中有“隋故煬帝墓誌”六個字,墓志中“隨大業十四年”正是隋煬帝被叛軍縊死的公元618年,而“帝崩於揚州”“……於流珠堂”,清楚寫明皇帝楊廣死后蕭后埋葬他的地點。專家們由此認定墓主為隋煬帝。
在隨后的發掘過程中,相繼出土了四件規制極高的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文物,鎏金的銅制銜環鋪首,器型很大,和金鑲玉腰帶一樣,為典型的皇家規格。這些文物的發現,進一步“坐實”了此墓即為隋煬帝真墓。
束家平介紹,已發掘出的西側墓葬南北長4.98米,東西長5.88米,可以說連一般古代有錢人的墓制規格都達不到。束家平解釋道:“這兩座墓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的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
歷史
隋煬帝身后多次改葬
史料記載,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吊死了楊廣。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於江都(今揚州)宮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后,鎮守江都的大將陳棱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並改葬於吳公台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隋煬帝這個謚號正是唐高祖李淵加給楊廣的。“煬”的意思有去禮遠眾、逆天虐民、薄情寡義、離德荒國等多種含義,
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証認為,揚州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並囑托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
疑問
和已成景點的“假墓”什麼關系?
此前認定的江蘇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位於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証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上世紀80年代以后,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游景點。 新近發現的這處考古工地位於揚州西部,兩者相距約5公裡。槐二村所在的雷塘,正是唐朝為隋煬帝修建的陵墓所在地。
束家平說:“隋煬帝在唐初改葬雷塘有明確記載,但現在墓地卻在5公裡外的曹庄被發現,其中的緣由還有待考古發掘去解決。這裡究竟是不是吳公台,和江都宮、雷塘到底是什麼關系,目前仍然是個謎。”
由此推論,此處是否就是李淵為楊廣新修的陵寢,尚有待考証。
李淵給隋煬帝修陵目的何在?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學鋒分析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政權的更替總要走一個禪讓的形式,王莽、曹丕都是這樣做的,宋代以后才是通過征伐直接推翻。公元617年,李淵攻入長安,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楊廣去世2個月后,李淵逼楊侑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建立了唐朝。禪讓的形式表明,唐朝承認隋朝的合法性和楊廣的皇帝身份,因此才以帝禮安葬楊廣。此外,李淵和楊廣本身就是表兄弟,為他修陵是也合情理。但李淵到底如何評價楊廣還有待更多的資料出現。
東側墓主是蕭皇后嗎?
目前,東側墓發掘剛剛開始。根據記載,蕭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將其遺體送到江都與隋煬帝合葬,如果考古証明東側墓的墓主是蕭皇后,那麼,基本可斷定這裡是楊廣最后的安息地。
最讓考古人員關注的,還是那塊墓志,斷定墓主身份的關鍵字很清晰,但是絕大部分字體已很模糊,難以識讀。目前揚州市文物局正在聯系科研院所,試圖通過科技成像技術,解開墓志文字之謎,也解開以上諸多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