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抗日劇成了中國最奇特的一大類型,“神劇”層出不窮——過於夸張離奇的情節,讓抗日劇“雷聲滾滾”,比武俠小說還玄乎。難道就沒有一部既有精彩而特別的故事,又不那麼雷人的“正常”抗日劇嗎?4月14日起在廣西衛視播出的32集大型抗日傳奇劇《中國騎兵》,或許會把你拉回對抗日劇的正常審美上來。
抗日雷劇多 《騎兵》也“躺槍”
打開電視機,隨便找個頻道,隨便看個抗日劇,你可能都會感慨這種突如其來的顛覆,覺得“一定是自己打開的方式不對”。網友列出“徒手撕鬼子、手榴彈炸掉天上飛機、武林奇俠憑鷹爪功、鐵砂掌、繡花針……”等種種情節,大呼“神劇毀三觀,抗日先抗雷”。抗日劇什麼時候開始集體走偏了?抗日真是這樣的嗎?對此,對抗日這段歷史了解很深的東北人,很有發言權。而從諸多觀眾對抗日雷劇的吐槽中也能看出,這樣的設計太“過”,必然適得其反,不僅難以吸引觀眾,更容易引起觀眾反感,從此對抗日劇裡的英雄主義不再信任。
同樣是抗日題材電視劇,《中國騎兵》首輪上映時同樣引起過爭議。劇中橫刀立馬的中國騎兵連再現當年抗戰英雄的傳奇故事,而那時還沒有“抗日神劇”這種奇葩,“中國的哥薩克騎兵”這支傳奇的隊伍及其傳奇的經歷,聽起來很神秘,因為這支隊伍這段歷史,了解的人本身就不多,加上騎兵出場還戴著“柯察金式鋼盔”,更讓人懷疑其有沒有歷史事實依據。
真人真事改編 真騎真馬實拍
可是作為一個從電影《大決戰》開始就跟軍旅戰爭題材接下不解之緣的導演,寧海怎麼可能允許自己的作品失真?
據了解,該劇原著小說的由來是作者記錄下一位八路軍騎兵老戰士的真實經歷,人物皆有原型,而且行文風格接近報告文學,甚至可以當成一部“中國騎兵發展編年史”,只是為了提高電視劇的可看性,同時應付制作方的要求,寧導把故事處理得更戲劇化了,但“真實感”仍是他拍攝該劇的第一要義,就連最受爭議的鋼盔,都是有據可查的。而為了在劇中營造真實感,寧導不惜耗費巨大精力和財力,集合百匹良駒當“群眾演員”,來一場中國版+場面版《戰馬》,而且演員真身上陣,讓“馬背上的戰役”打得真真切切。
在他謹慎的操刀和努力的解釋下,觀眾認可了這些劇情設置,並越來越相信導演所言:這是根據真人敘述的歷史改編的故事,它充滿傳奇色彩,但並未脫離真實,你所看到的是三觀很正、不需要平地驚雷就能打動人心的、正能量的抗日劇。
據數據統計,《中國騎兵》首輪播出的收視率就有破1的驕人戰績,相信在雷劇滿天飛的當下,人們對抗日現實主義英雄故事的需求反彈,能促使這部誠意之作再創佳績。
王雷馬蘇領銜 東北偶像上陣
東北人了解抗戰史,東北演員則是抗戰劇陣容的最好選擇。電視劇《中國騎兵》沿用了此前大熱的抗戰劇《永不磨滅的番號》中廣受觀眾喜愛的“番號三兄弟”王雷、李健和蘆芳生,讓他們仨再續戰地緣。
出演男一號劉春雷的演員王雷,來自大連,是這兩年炙手可熱的當紅小生。其在《金太狼的幸福生活》裡演活了“夾板男”,與宋丹丹的對手戲讓人看得很過癮,而在《永不磨滅的番號》的番號中,他演的抗日英雄陳峰又被封為“萬人迷”。這兩年王雷人氣急升,而隨著李晨用一堆石頭敲碎了少女和師奶們的心、張涵予走起歷史正劇路線后,王雷大有趕超一線之勢,后勁十足。
與李健在劇中牽手譜寫戰地戀曲的女演員馬蘇,則來自黑龍江哈爾濱,近兩年也是娛樂頭條的常客,曝光率很高。或許馬蘇的成名一直伴隨著各種八卦,比如與孔令輝分分合合的感情糾結,還有與正值事業第二春的吳奇隆之間傳出緋聞等,但這些八卦沒有埋沒馬蘇職業上的成績。尤其2012年以來,馬蘇在《大男當婚》、《北京青年》、《新白發魔女傳》等一系列熱播劇中有搶眼表現,用實力証明了自己作為演員的價值。此番加盟《中國騎兵》這部“爺們兒戲”,馬蘇的任務就是給戰火紛飛的熒屏添上一抹浪漫色彩,也讓觀眾的情緒得以調節。
因為《中國騎兵》兩位主演都是東北人,廣西衛視特意在沈陽啟動了“全國尋找有緣人”活動,一口氣扔下1000個50元話費獲獎名額,以抬升當地收視率。游戲規則是:廣西衛視在沈陽電視機頂盒32頻道,沈陽觀眾隻要能証明自己的手機號、証件號、卡號、車牌門牌甚至條形碼等含有“32”這個數字,按要求提供憑據照片,就可以獲得50元話費充值卡。實際上“全國尋找有緣人”正是廣西衛視今年的互動大計,目的是吸引各地觀眾注意廣西衛視在當地的機頂盒頻道數,活動首站在重慶已大受觀眾歡迎。近年來,全國衛視的競爭愈加白熱化,各家衛視不僅砸大錢做節目,各種線下活動出手也頗為大方,形式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