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書展現場。 余雷 攝
昨天14時,2013上海書展會議中心,主持人還未說上幾句介紹作者與圖書內容的話,就遭到台下觀眾起哄:“別說了!我們要看易中天!”隨后,易中天快步走上講台,拿起話筒回答:“真是對不起,這麼熱的天,大家等了很久了吧。我們馬上開始。”幾句話就安撫了熱浪下讀者們煩躁的心情,引來熱烈掌聲。
此時,容納上千人的會議中心早已座無虛席。其實,作為上海書展的老朋友,易中天對這個地方一點不陌生。2006年,他就是在上海書展上創下“半天簽壞8支筆,兩天賣掉萬本書”的驚人紀錄。這次,他是為《易中天中華史》第4卷《青春志》的首發而來。
《易中天中華史》自今年5月16日在北大首發后,曾被業界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伴隨著前四卷的發布,業界的關注逐漸壓倒了質疑,易中天也以其“啟發式”的寫作手法贏得了讀者的支持。今年7月,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易中天中華史》繁體版前三卷在香港上市,也獲得香港讀者的好評。除了延續了前三卷“輕鬆好讀、老少皆宜”的語言風格,《青春志》在內容的描寫上更注重細節,人物性格刻畫更加豐富,夏姬、宋襄公、叔詹等歷史人物躍然紙上。
借由新書出版,易中天以 “中華文明的獨特性”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他將“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並稱為“世界性的三大文明”,提出中華文明的三個唯一性,並總結了中華文明的特點為 “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為什麼說咱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因為我們信的其實是實用主義。”易中天說,“比如中國人拜佛,也是有講究的。有一次我在廟裡,看見一個人拜了文殊菩薩出來,不住嘀咕:也不曉得拜對了沒??我一打聽,原來是個四川人,兒子要高考了。我說你拜對了啊,可他說:‘你不曉得,我那娃要考的是斯坦福,你說文殊菩薩懂不懂英語啊?’我隻好說,那估計不行,你得去拜聖母瑪利亞。他回答說:‘我曉得,可聖母瑪利亞不懂四川話?!’”一個故事,引得全場爆發出一陣掌聲與笑聲。(本報記者 李崢)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