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探訪九華山“大願文化園”--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通訊:探訪九華山“大願文化園”

2013年08月16日19: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通訊:探訪九華山“大願文化園”

  中新社池州8月16日電 題:探訪九華山“大願文化園”

  中新社記者 成展鵬

  歷時15年,耗資20億的安徽九華山“大願文化園”即將8月底舉行盛大的“開光”儀式。16日,中新社記者足踏“大願文化園”,以探其奧秘。

  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少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舉世公認的地藏王菩薩道場。為順應海內外廣大信眾的願望,弘揚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証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精神,九華山佛教協會原會長仁德大和尚1995年,發願在九華山建造99米地藏菩薩露天銅身立像。

  記者看到,“大願文化園”由銅像主體和大願廣場組成。銅像主體,俗稱“大願佛”觀瞻總高度139米,蓮花座及像體高99米,為世界第一高地藏王菩薩露天銅像。大願廣場規劃面積1200畝,由五通橋、大門、牌坊、弘願堂、蓮花淨土、錫杖廣場、萬方摩尼、虹橋飛天、八公德水等組成。據吳少華介紹,像體內部承力採用鋼筋混凝土筒體與隨形鋼架相結合,鋼筋混凝土筒體直達銅像頂部﹔外部採用仿金銅制作,整個工程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建設使用年限100年。

  大願佛主體面部經過精心設計,達到了“厚重庄嚴、如美如法”的藝術效果。像身仿金銅經過打磨具有18K黃金光澤,遠看上去金光閃耀,光攝四方。右手所持錫杖,高109.9米,直徑1.5米,向西北傾斜3.6度,重達110余噸。

  而弘願堂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高三層,地下8.1米,地上9.3米。採用覆土式建筑布局。既突出佛教“圓明”、“清淨”、“洗練”的美學,又融入了古徽州民居空間特征。並配備現代科技展示手段,著力打造集佛教文化和皖南傳統建筑文化為一體的藝術典范。

  吳少華說,按照中國傳統建筑學理論,銅像主體選址為“形勝之地”。依據佛教教義,銅像面朝佛教最大道場須彌山方向。每年春、秋分上午九時,銅像頂部被旭日籠罩,宛如天然佛光,形成妙相庄嚴的神奇景觀。

  根據史料記載,地藏王99歲圓寂,“大願文化園”也著重突出了五個“99”。與九華山99座山峰、99座寺廟、金地藏99歲等寓意相呼應。吳少華介紹說,一是大願佛高99米。二是九子袈裟廣場直徑99米。三是佛光池直徑99米。四是九子袈裟廣場內置99塊石頭,象征99座山峰。五是弘願堂進深99米。

  目前,中佛協已就九華山佛教協會舉辦地藏菩薩聖像開光法會活動進行了批復:同意活動時間定於8月31日,屆時世界各地將有99位高僧大德參加開光法會。

  據記者了解,銅像工程1995年動議申報,1997年安徽省政府批復同意,上報國家建設部和國家宗教局審批,1998年10月6日,國家建設部、國家宗教局正式批准。前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曾作出重要批示:“國家有關部門,應根據政策給予以落實”。趙朴初曾題聯:“長憶諦仙人開九芙蓉殊勝境,仰瞻菩薩像放大吉祥光明雲。

  吳少華說,以99米地藏菩薩聖像為主體的“大願文化園”景區建設,始終注重匠心運用,追求精致,邀請了國內外名家參與設計制作,運用國內乃至國際頂級建筑材料,著力打造傳世經典精品工程,努力實現佛教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傳統建筑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的有機融合。(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