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早期古琉璃制品被稱“璆琳琅玕”

2013年08月29日11:04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早期古琉璃制品被稱“璆琳琅玕”

  雖然當前人們對古琉璃制品的認識還處於初級階段,但隨著中國學者與藏家不斷加入到古琉璃制品的研究領域中來,其市場前景漸漸被人們所認識,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早期的琉璃制品被稱為“璆琳琅玕”,是天然玉石和人工制造玻璃的統稱。提到中國古琉璃的發展史,就不得不說費昂斯珠和隋侯珠。費昂斯珠為西方學者的定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埃及。我國對費昂斯珠的使用發現於西周時期,貴族們喜歡將費昂斯珠與紅瑪瑙珠搭配在一起隨身佩戴,這些費昂斯珠呈藍色或綠色,形狀大多為菱形、管狀。雖然我國對費昂斯珠的使用比埃及晚了1500年,但色彩和風格卻依然保持著埃及的風格。

  隋侯珠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李斯的《諫逐客令》,《諫逐客令》將其與和氏璧等多種珍貴的物品並列,“隨和之寶”即是隋侯珠與和氏璧的並稱。“隋珠彈雀”的典故也出自《庄子·讓玉》,《墨子》也說“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良寶也”。幾乎都將隨侯珠與和氏璧並稱“良寶”,可見隋侯珠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價值。戰國后也常有文獻提到隋侯珠,但都沒描述隋侯珠究竟是什麼樣子。直到東漢王允在《論衡·率性》中才專門提到何為隋侯珠,“天道有真偽。真者固自與天相應,偽者人加知巧,亦與真者無以異也。何以驗之?《禹貢》曰‘璆琳琅玕’,此則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爍五石,做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鑒魚蚌之珠,與璆琳皆真珠也。然而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之。”王允說得明白,這種“以藥作珠”的隋侯珠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而它的珍貴則取決於它的工藝難度和裝飾效果。

  古琉璃制品中還有一種叫“蜻蜓眼”,它是由珠子上一圈套一圈像蜻蜓復眼的眼圈紋而得名。這種特殊的眼睛紋樣源於埃及,在埃及流行了數千年。那時的埃及人,佩戴蜻蜓眼是為了護身,在他們看來,不同的珠子和墜飾代表著不同的神祇,有著不同的法力。而蜻蜓眼傳至中國后,不僅意義發生了變化——除起到護身符的作用外,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工藝上也加入了自己的創造,形成了新的品種——陶胎蜻蜓眼珠和管子。據說,這種工藝可能與費昂斯珠有關,即採用制作費昂斯珠時採用的“冷成型”的工藝,將已燒好的玻璃質眼圈鑲嵌在陶胎上,再燒造成品。這種工藝使裝飾紋樣更加細膩、豐富,且還用於其他器物的鑲嵌,如:玉劍首、青銅帶鉤等。無論是設計構思還是制作技藝都堪稱是我國古代手工藝的經典之作。 范力夫

(來源:中國文化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