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今年7月,值楊絳先生102歲誕辰之際,一篇名為《楊絳一百歲感言》的600字小文悄然走紅網絡,單通過李開復微博的轉發量就逾九萬次,不少網友盛贊,百歲感言“讀來極好”。
事實是,這些“讀來極好”的文句過半是網友仿造。被杜撰、篡改的名人名言在社交網絡上大規模傳播,這不是頭一遭。
曾在網上紅極一時的《胡適打牌日記》,文字呈現出一個風趣幽默、有血有肉的胡適。然而這看似極真的日記卻來自網友的調侃。《胡適日記》中的確提過打牌,但並非像杜撰日記中所述,每天唯一所做之事就是打牌,且一打數天,而是把打牌當做業余消遣。
被杜撰篡改、大肆流傳於網絡的“偽名人名言”又何止於楊絳、胡適?從柏拉圖到尼採,從孔子到張愛玲,“亞裡士多德說”、“老子說”、“林徽因說”、“莫言說”……古今中外,一應俱全。
例如,“莎士比亞說,第一次見一個人,體溫在38.6℃,就叫一見鐘情”,注意,攝氏度的概念由18世紀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提出時,莎翁早於1616年去世。
再如,“倉央嘉措說,你見或不見我,情都在那裡,不增不減”、“哈佛經典校訓: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前者被証實為扎西拉姆·多多的詩,后者則純屬編造。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假托古人之名的“偽作”,如《黃帝內經》即為古代醫者托皇帝之名所作,再如著名的“托古改制”,康有為寫下《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假托聖人之名,賦予變法合理性與權威性。
細讀被杜撰出的名人名言,不難發現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如,關乎愛情、友情、親情,頗為感性,富有煽動力﹔言語溫和,多傳遞正能量,激發人生斗志﹔讀來朗朗上口,易於傳誦,文辭優美,偶有佳句……
這或許能折射出,在物欲泛濫的微閱讀時代,匆忙的公眾有著空虛與干涸的心靈,他們期望重返經典閱讀時代,而多樣的娛樂方式又使他們分身乏術,隻能通過微博、論壇等擷取隻言片語,聊以慰藉。
去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后,某演員曾在其微博分享了“莫言小說裡最深刻的十句話”,其中不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這樣一眼便可拆穿的偽名言,旋即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造句大賽。眾網友紛紛參與其中,寫一句極其稀鬆平常的話,冠以“某某說”,如“海燕吶,你可長點兒心吧——托爾斯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郭敬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靂——孔子”、“孔子說的對——孟子”……
可見面對泛濫成災且毫無新意的偽名人名言,很多人已開始審美疲勞,抱以抵制與嘲笑。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