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穿越烽火線》講述戰爭中的人性美(影視窗)

邢  戈

2013年08月30日08:41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講述戰爭中的人性美

 

  重故事而輕人物、重情節而輕細節、重表層敘事而輕思想深度、重講述內容而輕表達方式,是不少電視劇創作止步於較低水准難有超越的原因之一。正在央視播出的38集電視劇《穿越烽火線》在這一點上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編創在劇本創作和視聽呈現方面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透過戰爭挖掘人性中的正能量,以溫暖的情懷關注戰爭中的人性美。

  作品採用段落式設計,7個主體段落各自具有相對獨立的敘事結構和人物關系。每個段落都圍繞重點人物展開,比如在遭遇國民黨軍隊段落,圍繞護送保育院的負傷神槍手趙大魯和國軍團長鄭秉臣的血仇展開故事,內容緊湊,情節轉折點多。在日寇進逼的環境下,在民族大義面前,趙大魯和鄭秉臣艱難地完成了對個人恩仇、黨派之爭的超越,演繹了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頌歌。又如沂城故事段落,以女主人公王維若和化名魏永剛潛入敵人內部的地下黨員郭家順的昔日戀情為背景,展開了一場生死營救的故事,豐富的情節緊緊圍繞王維若、魏永剛及其未婚妻馬新曼、馬司令等人物展開,完成故事敘述的同時也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建構。劇作的分段結構設計別具匠心,有利於段落內部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更有利於在相對合適的篇幅裡聚焦重點人物、編織人物關系,達到塑造人物、推進情節、渲染藝術效果的目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穿越烽火線》不僅描繪了戰爭環境中個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進行了人生哲理的思辨。無論是對保育員李桂英懷揣“老師”理想的細膩表現,還是對胖嬸為了保証其他孩子吃飽而長期餓著自己兒子的描繪,乃至呂醫生讓孩子經歷風雨才能獲得成長的見解,王維若和趙大魯關於“粗神經”的辯論,這些人物塑造上的亮點,都帶給觀眾以心靈的觸動。后期剪輯還注意在動作的進程中插入特寫鏡頭表現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如一枝花去找禿三炮,抓起自己的花書包就走,一系列的動作中,插進了一個花書包的特寫,強化了人物情緒,豐富了表現力:既符合劇作氛圍的要求,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同時也符合人物的身份。

  整部劇的敘事節奏比較緊湊,即便是抒情段落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比如,大敵當前,趙大魯被國軍團長鄭秉臣扣住,被放走的保育院孩子們輪流唱著“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聲音稚拙,與趙大魯和鄭秉臣當前的處境平行剪輯,緊緊扣住了情節氣氛,形成了鮮明襯托,升華出悲壯的民族情感。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30日 24 版)

(責編:黃維、許心怡)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