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華倫
中國“音樂合伙人”接受本報專訪
9月8日,“中國三大男高音戴玉強、魏鬆、莫華倫演唱會”將登陸星海音樂廳。近日,“三高”成員之一莫華倫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莫華倫則是當今歌劇領域享有盛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最早的華人歌劇藝術家之一,曾擔任柏林歌劇院首席男高音。採訪中他細數自己成名的關鍵以及對歌劇現狀的理解,並強調他對歌劇推廣有一種焦灼的使命感,“歌劇不高雅,不要把它看得那麼嚴肅”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
談起“音樂合伙人”
“三人合作從未感到疲憊”
廣州日報:您的成長經歷和戴玉強、魏鬆差別很大,彼此相處過程中是否有因為經歷不同、文化差異而發生的趣事?
莫華倫:肯定有。比如選唱中國民歌的時候,我要努力像他們一樣,盡量唱得更地道,有時有的歌唱得歪一點,就變成罵人的歌了,一定要把音韻押好才行。而我們唱的曲目,一般是國外和中國的作品對半分,每一場演出的曲目都不一樣。比如這次來廣州演出,為了慶祝威爾第誕辰200周年,上半場基本上都是威爾第的作品,下半場則是世界名曲和一些中國歌。
廣州日報:你們三人曾多次合作,會有疲倦感嗎?如何保持演出時的新鮮感和熱情?
莫華倫:從未感到疲憊。我們3個人每人都演過很多歌劇,都是從歌劇裡走出來的。唱歌劇既要演又要唱,比簡單地開音樂會要求高很多,但我們始終保持新鮮感和熱情。對我來說,每一次演出,我都會把最好的狀態獻給觀眾。作為一個歌唱家,我最愛的是音樂。在舞台上,我就感覺特興奮。
廣州日報:戴玉強曾說過,不管在哪裡,歌劇的普及度都不高,他也沒打算把歌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推廣。而您卻一直致力於歌劇的普及。
莫華倫:在香港,我成立了香港歌劇院,目的就是想推廣歌劇。一個城市隻有存在歌劇文化才配得上“大都市”的稱號。至於他的說法,你可能要當面問他了。
廣州日報:你們三位之間會因為理念分歧而發生爭執嗎?這時候通常由誰說了算?
莫華倫:爭執倒沒有,但看待某件事情,每人持不同的意見是正常的。如果沒有自己的意見,那就不是好的藝術家。每個人會有自己的看法,我們拿出來討論、磋商,這才是好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事業有成的歌唱家,也都不年輕了,我們各自在舞台上滾打了幾十年,我們3人不僅一起辦音樂會,還會把中國的民歌傳播到全世界,這是一個長遠的事業。
談“成功父母學”
對孩子一定要鼓勵而非強迫
廣州日報:您曾經的專業是會計,最終卻成了歌唱家,您認為自己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莫華倫:我學了一陣子會計,感覺自己不是當會計的料。學音樂除了需要天賦,還需要后天的努力。成功的關鍵是靠自己努力。一個人不管選擇什麼,隻要盡自己所能,就應該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步一步走來,我也並非一步登天。音樂是要真功夫的,一定要扎扎實實地學好。在國際舞台上,如果唱得不好,馬上就會被轟下台。
廣州日報:您認為父母在孩子成長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莫華倫:一定要多鼓勵,不要把你自己的想法全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說我兒子,他已經上大學了,他選什麼課是他的自由,我不會逼他做選擇,強逼他一定要做律師或者醫生,沒必要!做自己開心做的事,對社會有貢獻,這就可以了。
我兒子從小看歌劇,非常喜歡古典音樂,這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但有些音樂家的孩子卻不喜歡古典音樂,這因人而異。所以,千萬不要逼小孩做任何事。我知道現在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郎朗,但這是不可能的,還是順其自然吧。對小孩來說,除非真的有天賦,想走音樂專業道路,那就讓他去學。否則就當一種修養好了。
廣州日報:您熟練掌握中、英、德、法、意五國語言,您學習語言的心得是什麼?
莫華倫:因為我在國外念書,所以學起語言來相對容易。在歐洲唱歌劇,懂語言是必須的。年輕的歌唱家,如果要出國,一定要先把語言學好。語言學好了,再出國深造,然后把歌劇的文化背景弄清楚,這才是重要的。光在國內學是不夠的,一定要出去見一下世面,學好再回來。不過,現在中國的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很強的。
廣州日報:有種看法稱,在古典音樂領域,中國音樂家技巧高超,但缺乏感情,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您在培養樂感方面有什麼心得?
莫華倫:這主要是環境造成的。為什麼中國人技巧那麼好呢?因為我們勤勞、聰明,這兩點造就了我們高超的技巧。缺乏感情是因為社會環境。不過,現在環境越來越好,我們可以通過電視、DVD、網絡等渠道看到全世界五花八門的資訊,這和20年前完全是兩碼事,環境可以幫助你成功。培養音樂情感,還要靠自己去理解,需要多聽、多看、多學。在廣州每年都會有很多國外的演出,多去看去聽,自然感覺就出來了。
談普及歌劇
不贊成用“高雅”、“嚴肅”形容音樂
廣州日報:不少人認為歌劇是高雅藝術,但您一直反對這種說法。
莫華倫:我從不把歌劇放在高雅這一行列。我覺得音樂沒有高雅不高雅的,隻有不同的風格,如古典、民族、流行、搖滾。歌劇為什麼那麼難推廣,就是因為有‘高雅’兩個字。一說高雅,就會有人說:“我不夠高雅,我就不來了。”所以千萬不要說高雅,音樂是面向所有人的,我希望媒體把高雅音樂中的“高雅”兩字去掉。歌劇是可以普及的。
廣州日報:但觀眾覺得天然和歌劇有距離感。
莫華倫:當然了,讓歌劇像流行歌曲或中國民歌那樣流行也是不可能的事,畢竟欣賞歌劇還是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起碼在開場之前先把音樂背后的故事看一遍。但這也不難,大部分都是愛情故事,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句。在外國歌劇裡,比如莫扎特等名人寫的劇本都是非常簡單的故事,而且內容重復一萬遍,一點都不難。我在德國的歌劇院看到,人們穿著牛仔褲、襯衣進去欣賞歌劇,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就像看電影一樣。
有人把古典音樂稱為嚴肅音樂,我不認同。什麼叫嚴肅音樂?英語的對應翻譯是serious music,我聽都沒聽過這個說法。英文裡也沒有‘高雅音樂’這樣的詞。隻有中國這兩種說法,一個是高雅、一個是嚴肅,但這恰恰是我很不贊同的兩個詞。人們應去除對歌劇的誤解,不要怕,不要把它看得那麼嚴肅。歌劇其實就是用美好的人聲把故事講出來,就那麼簡單。西洋歌劇與中國的戲曲沒有區別,只是唱的語言、風格不一樣而已。
廣州日報:大概5年前,您曾說中國的歌劇事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現在您的判斷是什麼?
莫華倫:自從成立了國家大劇院,中國歌劇的制作水平整體往前走了一大步。國家大劇院在北京制作的歌劇數量是亞洲之最,比任何歌劇院都要多。經過6年的沉澱,很多制作已達世界一流水平,看到這一點,我非常高興。中國人是很聰明的,人家走了幾百年的路,我們十年就走完了。就像改革開放一樣,我們走得飛快。(文/記者 李淵航 實習生 侯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