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隆飾演的雍正。
雍正皇帝繼位,民間及野史傳聞甚多,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矯詔篡位,認為康熙本想傳位於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來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日前,遼寧省檔案館新館首度展出的“康熙遺詔”對此給出了答案:沒篡位。
記者看到檔案館收藏的“康熙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
檔案館專家介紹,康熙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儲詔書,封於匣內,高懸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
這份詔書完全可以証明雍正的合法身份。因為傳位詔書中的滿文中,“於”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而清代漢文詔書中用的都是繁體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遠,難以更改。
清玉牒是中國唯一系統保存至今的清朝皇族家譜。檔案館收藏清代順治至光緒各朝26次纂修的玉牒共1133冊。清代玉牒詳盡地反映了清代的典章制度、宮廷歷史、皇族戶籍、人口繁衍等方面的內容。
記者見到“玉牒”中關於多爾袞的罕見記載:在康熙九年的玉牒中多爾袞的名字處被空出來。而在100多年后,乾隆年間又有了多爾袞的名字。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清軍入關后真正的統治者。順治繼位后,他輔佐幼帝,先后被封攝政王、叔父攝政王、皇叔攝政王、皇父攝政王。39歲去世,死后被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僅一個月后,又被追論謀逆罪削去爵位封號,貶除宗籍,從玉牒內除名。
直到100多年后,乾隆皇帝為其平反,修復墳塋,恢復睿親王封號,補入玉牒,並評論其“定國開基,成統一之業,厥功最著”。據《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