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3日電(上官雲)綜合報道,威尼斯當地時間9月1日,72歲的宮崎駿將退休的消息對外界公布,目前正在上映的作品《起風了》成為其收山之作。這條新聞很快引發影迷的一片惋惜之聲。宮崎駿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動畫大師,其作品藝術風格將日本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巧妙融合,故事內容表達美好情感、希望和人文關懷,受到全球動漫迷的追捧。
宮崎駿1941年出生於日本,他參與編劇導演的動畫影片《天空之城》、《龍貓》等在全球動漫迷中影響廣泛,2001年推出的《千與千尋》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迪斯尼把他尊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沒有他,日本的動畫事業或許會大大遜色。
獨特的主題表達與人物角色
宮崎峻的作品看似套路單一,多表現困境中奮起或不屈斗爭的主題,但他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整部作品並沒有停留在講述故事的層面上,而是將夢想、生存、成長這些令人反思的東西融合其中。
《千與千尋》就是一個典型的宮崎峻式的故事。千尋一家落入了幻境,父母因為貪婪變成了豬,千尋孤身一人在精靈匯集的溫泉拼命工作,歷經磨難,最終成長為能夠獨自面對困難的女孩。
這部片子站在千尋這個孩子的角度,講述一個平凡女孩在窘境中拯救父母、找回自信的經歷。影片中營造的幻境小鎮似乎只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幻境中的那些人,他們的生活與現實的俗世並沒有太大區別,同樣有善惡、貪欲和勾心斗角。
與日本其他幾位知名導演比起來,宮崎駿作品中最有特點的便是設置了各種“精靈”角色,它們共同構成了宮崎駿動畫片的一大特色。這些精靈是連接人類和大自然的紐帶,它們的沉默、孤獨、傷感使畫面氣氛充滿感染力,比如《千與千尋》中的“煤炭球”,《幽靈公主》中的樹精,都那麼膽小、怯懦,小心翼翼地靠近人群,默默的注視著滿是欲望的現實世界。
其實,在很多亞洲國家的傳統文化中都有崇拜自然生靈、追求萬物和諧的價值觀,但隨著現代文明的泛濫,持有這種價值觀的人漸漸被現實同化。宮崎駿或許是最后一個真正信仰“自然”的動畫導演,就是這份自然流露的對萬物生靈的“平等尊崇”,構建了他整個電影世界的美學框架,深深吸引了不同國家與種族的人。
除去獨特的主題表達,宮崎峻動畫的主角也不是美國式的超級英雄,多為普通少男少女。這些“平民角色”個性善良單純,心靈純淨,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如《天空之城》裡的希達,《龍貓》裡的小月和小梅以及《千與千尋》裡的千尋等等。
曾有人評價說,宮崎駿動畫角色有定型化、模式化的傾向,但實際上,他每部作品中的角色都彰顯出不同的個性。《風之谷》中的娜烏西卡不僅勇敢,還擁有聖女般純潔的心靈,為了家園安寧可以犧牲自己。千尋與蘇菲固然堅強,卻隻有在困境之中才能激發出來。在《幽靈公主》中,小桑憎恨人類,卻不失善良本性,仍然會熱烈的追求愛情。
作品融合日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
宮崎駿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大概與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有關。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全球共同的精神文化內涵,又擁有獨特的東方視角。或許是因為受日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共同影響,宮崎駿動畫作品的題材來源很豐富,對動畫角色性格塑造也十分細膩。
有人曾說,宮崎駿的動畫體現了一個整體的日本“民族化”審美傾向。的確,他十分擅長運用帶有日本傳統民族因素的動畫色彩,借此來展開故事,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比如,在《千與千尋》中,小千和其他女孩在干活的時候穿著紅色的傳統民族服裝,侍女們也是身著和服,觀眾可以從劇中角色的服裝色彩和場景、道具的使用上明顯地看出日本民俗與民族文化的特征。
宮崎駿的作品延續了亞洲人對恬靜生活美麗瞬間的精准捕捉。《龍貓》的故事背景是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日本鄉間風景:湛藍的天空,清澈見底的流水,美的好似人們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而《龍貓》的故事片段讓觀眾很有親切感,似乎在童年都曾發生過。宮崎駿把這些記憶幻化為與“龍貓”的相遇故事,用詩一樣的語言、場景描繪出一個靈動、夢幻的精神世界。
在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中,民族文化與多元文化融合的很充分。他的作品常出現島國地形、林木參天的山谷、風格明顯的木結構建筑,這些都極具日本民族特色。《百變狸貓》中神怪游街的場面也展示了日本根深蒂固的朴素神話觀。
其他人很難模仿宮崎駿動畫中的造型之美,因為很多建筑造型不是純粹的日本風格,比如《千與千尋》中的湯池,《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城堡,幾乎都是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與世界知建筑結合的產物。
據說,宮崎駿酷愛意大利文化,也曾經在年輕時多次游歷歐洲,將感興趣的當地建筑以素描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作素材。
盡管崇尚自然,但現代文明的美感在宮崎駿的作品也不可或缺:《千與千尋》有一段美的如夢如幻的海上火車,那在現實中也是真實存在的。
此外,宮崎駿的動畫並沒有將日本設定為故事背景,故事本身以及情節發展中出現的風俗民情常常讓人難以判斷這發生在哪一個國家或哪一個民族,或許可以說,這便是宮崎駿多元審美意識的體現。
對真善美的弘揚
宮崎駿之所以能擁有廣大粉絲,還有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在每部作品中都會弘揚“真善美”。在他的動畫裡,世界很單純。對於動畫中角色來說,“最重要的”絕非金錢與聲譽,往往是某個摯愛的人。在《哈爾的移動城堡》裡,蘇菲愛上了哈爾,被魔法變成80多歲的老太太,她也借此機會進入哈爾的內心,發現他是個孤獨的孩子。在影片的后半段,蘇菲來到哈爾記憶中的星空下,地上開滿白色的小野花兒,流星劃過,兒時的哈爾從水邊的小房子裡奔跑而出——這就是哈爾打開心門,將愛情交付蘇菲的一瞬。透過這唯美的畫面,觀眾讀到的不是孤獨的等待,而是執著、感動人心的愛情。
或許可以說,宮崎駿作品的審美追求就是“唯美”,在他的動畫片中,從背景環境到風俗民情,始終展現著美的畫面。但他追求的更多的是內心的“真”和“善”,在他的作品中,相貌丑陋的老奶奶、女巫因善良而美麗,穿男裝的村婦則具有一種朴實的美。
純真的感情也是宮崎駿作品著力表現的主題。《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等反映出了愛情力量的偉大,但這種愛又背負著沉重的使命。比如,千尋和白龍執著的去追求純淨沒有雜質的愛情,是一種為了擺脫被利用命運的抗爭。不管是相愛,還是抗爭,還是友誼,在宮崎駿的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趨向純真化,生活狀態則頗具“田園牧歌”的意味。
宮崎駿動畫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精致的動畫色彩、廣泛的題材、奇思妙想的創意,還在於作者運用了一種巧妙的方式賦予作品反思的文化精神,婉轉的把美妙的幻想變成綺麗的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
他的作品改變了人們對動畫電影的狹隘認識,充分發揮了動畫電影的特性,創造出神奇變幻的想象空間,同時又賦予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題。這使他的作品既有觀賞性,又具有人文深度。作為新世紀的中國動畫人,或許可以從宮崎駿這裡獲取一些養分,得到一絲靈感。
(來源:中國新聞網)